精品社科調查系列—中國企業-員工匹配調查CEES
- 2017-07-31
中國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制造業規模占世界的比重從不足2%上升到2016年的20%以上,創造這一奇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低勞動力成本優勢。
但中國勞動力工資從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持續上升,大量主要依靠低成本勞動力的中國企業,正面臨著利潤、加工貿易出口額和勞動生產率相對于工資增長不斷下降的挑戰。
“中國企業-員工匹配調查”(China Employer-Employee Survey, CEES)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展開的。
基于CEES數據,對中國制造業勞動力成本狀況以及企業應對行為的分析如下:
1.企業盈利能力與面臨的問題
CEES調查了企業管理者所認為的一些妨礙企業發展的主要因素。將這些因素按妨礙程度從高到低排序,最高的兩項是勞動力成本為60%,市場需求為56%;接下來是一些勞動力技能相關的因素,其中技術人才為37%,創新能力為30%,勞動力技能為30%,管理人才為29%;再其次是,稅收為28%,融資成本為27%,融資途徑為25%;最后,是政策穩定性為23%。CEES深入調查了其中的每一個因素,我們將在接下來的部分進行詳細討論。
2.勞動力市場狀況與就業
雖然官方數據顯示勞動力平均工資在不斷增長,但這既可能是由于勞動力工資在增長,也可能是技能型勞動力的占比在提升。CEES數據的一個優勢就在于,能夠計算來自同一樣本員工的工資增長。其原因可能是,企業使用更多技能型員工,或者企業在雇傭新員工時面臨更大的競爭。
雖然勞動力的工資在不斷上漲,但企業工資支出占總成本的比重卻相對較低,且僅有小幅的上漲。企業實際繳納的社保費率與政府規定費率的巨大差異,主要原因在于:有的城市設定了相對較低的有效繳費率,企業使用低于實際工資的參考工資為繳費基數,員工社保覆蓋不全,以及其他形式的規避。
應對勞動力成本的上升,企業減少了用工人數。員工人數的下降主要集中在非技能型勞動力。就業的這一結構變化表明,企業在生產過程中正不斷提高技能密集度。
3.產業升級與創新
除調整勞動力結構,企業還可轉向使用資本更密集的技術,來應對勞動力成本上升的挑戰。這一過程需要更多的新增資本投入,特別是對能夠節約勞動力的機器人和自動化設備的投資。雖然新增投資能夠推動企業的技術升級,但實際上近年來企業的新增固定資產投資在顯著地下降,可能的原因是市場環境的不確定性。
創新主要通過研發投入來實現,報告以研發支出占銷售額的比例、研發人員占總人數的比例、有研發支出的企業占比等三個指標來衡量研發投入的強度。
4.企業管理與質量
CEES調查了企業的一把手或主要決策者的一些指標,這使得我們第一次有可能更為全面地描述企業家的特征。管理實踐的另一個重要指標是質量管理能力。管理的改進帶來了企業產品質量的提升。
5.中國在國際價值鏈中的地位

企業對進口資本品的依賴,高于進口中間品。在進口中間品和進口設備的使用比例上,外資企業要明顯高于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按出口類型劃分,加工貿易企業的進口中間品與進口設備的使用比例是最高的,其次是一般貿易企業,最后是非出口企業。
6.政府的政策環境
國有企業獲得補貼的可能性最大,民營企業的補貼率最高,這與政府加快轉型升級的努力相一致。
結論
面臨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以及離職率居高不下的挑戰,中國的制造業企業正在努力地尋找應對方法:一部分企業使用了自動化設備,其中有一些使用了機器人;勞動力的技能正在提高,人力資本投入在增長;研發投入在提升,其中國有企業、出口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研發投入更大;企業管理和質量在改進,新產品占銷售額的比重在不斷提升;政府也開始偏重于創新的發展政策,包括通過補貼等手段來促進企業發展。
然而,應對挑戰也會帶來陣痛:企業平均利潤率不高,仍有五分之一的企業利潤為負;相當一部分企業退出市場或者減少勞動力使用,尤其是一線工人的使用;員工離職率較高,相當一部分員工仍只能從事重復性勞動;企業固定資產投資和研發投入增長乏力,比較依賴政府的補貼。
以上幾個方面提供了中國制造業企業發展更加全面的真實現狀和發展圖景,體現出持續進行“中國企業-勞動力匹配調查”的巨大價值,這一調查將為實證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豐富的數據支持。
CEES采用萌泰銳研計算機輔助面訪調查CAPI技術,調查過程由上海萌泰數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全程提供技術支持,確保數據的真實性、完整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