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信心指數新聞輿情大數據報告
- 2016-12-28 15:10:00
- 李軍、王寧、劉玉林、王召義 原創
1 研究概述
當前,我國經濟面臨著空前的復雜性,實體經濟投資放緩,金融市場面臨壓力,經濟供需之間的結構性問題依然存在。盡管如此,在供給側改革的大力推進下,我國經濟仍保持在中高速增長。進入2016下半年以來,經濟企穩向好跡象明顯顯現。
為了進一步了解我國經濟面臨的挑戰和壓力,以及面對挑戰和壓力我們的反應和態度,我們對各類主流新聞報道和網絡媒體的新聞類文本大數據進行了研究,希望通過對大數據量的文本中蘊含的態度、情感、關注點等內容的分析,探尋各類媒體和網站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信心,從另一個角度反映我國經濟當下發展的現實和人們對未來的預期。[1]
1.1 研究對象
本次研究的對象選取能夠通過互聯網公開訪問的所有主流新聞媒體和網站發布的新聞類文本作為研究對象。
由于新聞報道的正文內容一般篇幅較長,不太容易把握中心思想,而新聞的標題往往言簡意賅,通常能夠代表文章的主要觀點。為了便于重點分析和比較研究,我們選取了2014年1月1日至2016年11月30日期間,標題中含有“經濟”、“就業”、“收入”和“消費”中的任意一個關鍵詞,并同時包含“中國/我國”或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中的任何一個名稱的所有新聞標題作為研究對象[2]。
我們共采集了符合條件的110萬余條新聞標題,涉及2000余家新聞媒體和網站,剔除大部分噪音數據后,最終篩選出近30萬個文本供下一步的分析。需要說明的是,我們將每一次原創或轉載都看作是一則新的發布,從而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新聞發布者在網絡空間上的一次話語表達。
1.2 研究方法
由于文本數量較大,人工進行分析研究的效率較低。本次研究將通過引入計算機的自然語言處理(NLP)技術,通過構建面向主題的情感字典庫進行情感分析,本次研究最終構建了含有1800多條情感詞匯的詞典庫。但即便如此,基于情感詞匯庫的分析方法通常無法達到比較高的準確率,本研究中我們還借助了基于語法規則匹配的半自動化文本處理技術,通過將文本內容與預先人工設定的具有確定情感屬性的語法規則進行匹配,從而大幅提高了情感判別的準確性,經過多次抽樣檢驗,本研究的情感判別準確度可達到90%以上。
為了便于比較分析,本報告也將嘗試編制一個基于新聞大數據的輿情經濟信心指數(以下簡稱信心指數)[3],用來反映特定時期內大多數新聞發布者、新聞內容作者或當事人的主觀情感傾向。該指數計算以美國密歇根大學SRC指數編制法為基礎,計算過程如下:
先計算各主題下的積極文本和消極文本的數量:
其中,表示對第i個主題持積極看法的文本數量;
表示對第i主題持消極看法的文本數量;
表示第i個主題的得分值
;基數設定為100。
最終根據各個主題的得分值采用算術平均法計算得出新聞輿情大數據中總的經濟信心指數:
指數取值在0~100之間。其經濟意義是,如果持積極看法的比例高于持消極看法的比例,指數結果將大于50,說明整體上信心較強,指數越高,信心越強;反之,如果持消極看法的比例大于持積極看法的比例,指數結果將小于50,意味整體上信心疲弱,指數越小,信心越疲弱。
1.3 研究內容
本次研究將從不同主題、地域、行業和熱點進行分析。時間維度我們選擇按照年、季度進行統計分析。我們分析了2014年1月1日至2016年11月30日,合計3年共12個季度的匯總數據,其中2016年第四季度為2個月的數據。研究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五個方面:
(1)主題分析:按照經濟、就業、收入三個主題進行分析。
(2)地域分析:按照31個省、自治州和直轄市以及區域劃分進行分析。
(3)行業分析:按照文本涉及的行業進行分析。本次研究還選取了股市、房地產、零售、文化娛樂等幾個熱門行業進行重點分析。
(4)驅動力分析:對我國經濟發展的三個核心驅動力——投資、出口和消費進行分析。
(5)熱點分析:通過詞云對熱點詞頻進行分析,解讀經濟發展的關注點和不同時期媒體關注領域的變化。
2 分析與解讀
2.1 總體分析
圖1 2014-2016年信心指數
通過對三年的數據進行統計和分析,我們計算出2014、2015和2016年的新聞輿情大數據的整體經濟信心指數分別為82.6,81.7和83.2。
圖2 2014-2016季度信心指數
從季度數據來看,經濟信心指數在2015年第三季度達到最低80.3,隨后指數在逐步企穩后,呈現上升趨勢。
隨著我國經濟增速逐步放緩,新聞的報道傾向也出現了微妙的變化。從數據來看,過去三年,我國GDP增長率從7.4%下探到6.7%,而同期信心指數則出現了先降后升的情形。在2014年經濟仍保持中高速發展的情況下,信心指數全年呈現上升趨勢,并在2014年第四季度達到最高83.5;隨后我國GDP增速在2015年從7.4%快速調整到6.9%,2015年信心指數也快速跌落至最低;但進入2016年后,我國經濟發展逐步企穩,GDP基本保持在6.7%,信心指數又出現快速回升,并有望在2016年四季度達到歷史新高。信心指數的穩步反彈,從側面也印證了我國下半年經濟增速逐步企穩的現實。
2.2 主題分析
為了更好地認識到經濟所面臨的壓力和挑戰,我們首先對經濟、就業和收入三個主題分別進行研究,消費主題我們在經濟驅動力分析部分再進行研究。
由于新聞文本的特殊性,新聞標題的整體情感傾向往往偏正面報道較多,但新聞標題中蘊含的各類諸如“壓力”、“挑戰”、“困難”等關鍵詞匯,這恰恰反應了當下經濟的確碰到的增長的壓力。通過對這些含有“悲觀”詞性的關鍵詞匯進行深入分析,我們能夠從另外一個側面了解經濟當下的現狀。分析的方法仍然是統計含有這類關鍵詞的全部文本中積極報道和消極報道的文本數量,按照本研究報告中統一的信心指數模型進行分析。
本次研究選取“經濟壓力”和“就業壓力”兩個重點主題進行分析。經濟壓力或就業壓力的信心指數反映了媒體在新聞報道“經濟壓力”和“就業壓力”相關的話題時選擇持積極正面態度的傾向。一部分新聞雖然含有“經濟下行”等悲觀情感詞組,但其對這一問題的報道和認識則為正面,比如“新媒:盡管經濟下行,但中國消費者的心態依然樂觀!”,“山東積極應對經濟下行壓力增速呈現緩中趨穩態勢”,“山西:多項并舉分類援助就業困難人員”,“云南省紅河州多舉措緩解民族地區就業壓力”等,這些文本均被認為是正面的報道。
2.2.1經濟
圖3 2014-2016經濟輿情信心指數
通過數據可以看出,在GDP增長快速放緩并逐步企穩的過程中,經濟輿情和經濟壓力輿情的信心指數與均呈現出一定的先升后降再企穩或回升的態勢。總體而言,經濟的輿情信心指數較為穩定,反映出媒體對經濟增長的基本認識沒有發生大的變化,而經濟壓力輿情信心指數偏低則也說明了我國經濟所面臨的復雜性和挑戰性。
2.2.2就業
圖4 2014-2016就業經濟信心指數
為了更好地認識到就業所面臨的壓力和挑戰,我們在分析就業壓力輿情信心指數的同時,還引入由中國人民銀行組織開展的《全國城鎮儲戶問卷調查》中的“就業感受指數”[4],該指數一定程度反應了城鎮居民對當前就業形勢的看法。
數據顯示,就業經濟信心指數始終維持在高位,且相對較為平穩,而就業壓力經濟信心指數則出新了先升后降再回升的過程,就業感受指數也出現了先降后升再緩慢降低后企穩的情況。
就業感受指數在2015年逐步下滑后企穩,說明當下就業形勢依然嚴峻;就業壓力信心指數的上升,則反映了在我們對就業難問題的重視以及對解決就業難問題的樂觀信心。通過對數據的深入研究,我們注意到有關就業話題的新聞報道中出現了大量的政府為學校緩解就業難問題,采取了各種措施進行積極應對的報道,其中通過鼓勵創新創業,促進就業的相關報道占據了較高的比重。這一方面說明,我國政府高度重視就業難問題,并不遺余力地采取了多種有力措施,確保就業局勢穩定發展;另一方面也印證了李克強總理大力提倡的創新創業對就業的帶動作用成效顯著。
2.2.3收入
圖5 2014-2016收入經濟信心指數
隨著我國經濟增速放緩,我國居民可支配收入總體上繼續中高速增長,但增速也出現緩慢下滑,從2014年的8.6%下滑至2016年三季度的6.3%。從數據來看,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的緩慢下滑對收入輿情信心指數的影響較小,雖然收入輿情信心指數存在一定的周期性波動,每年第二季度將會出現一定程度的下降,但整體態勢平穩。通過定性研究,收入輿情信心指數的波動主要是由于二季度政府和公司集中發布各類收入統計數據和報表所引起。
2.3 地域分析
圖6 中國區域經濟信心指數
我們將中國31個省、直轄市和自治州分為七大片區,分別為華東地區(包括山東、江蘇、安徽、浙江、福建、上海市)、華南地區(包括廣東、廣西、海南)、華中地區(包括湖北、湖南、河南、江西)、華北地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西北地區(包括寧夏、新疆、青海、陜西、甘肅)、西南地區(包括四川、云南、貴州、西藏、重慶)和東北地區(包括遼寧、吉林、黑龍江)。
通過統計分析顯示,華北、華東地區等經濟發達地區的經濟信心指數普遍要低于東北、西南和西部等經濟欠發達地區。
圖7 2016中國各省份經濟信心指數
從各個省的數據看出,2016年北京、上海等地的經濟信心指數較低,而貴州、四川等西部地區則較高,其他年份的統計結果出現類似的情形。
圖8 2016省份經濟信心指數對比1
將上海、貴州和重慶的數據進行了對比,并結合了各自的GDP增長率情況進行分析。從圖中可以看出,貴州、重慶等中西部地區的經濟增值率要大大高于上海、北京等經濟相對發達地區,這些地方的GDP基數較低,經濟增長率較快,新聞輿情的正面報道較多,其反映的經濟信心指數相對也加高。而經濟相對發達地區,由于與國家整體經濟形勢密切相關,其能夠先于其他地區最早感受到經濟的起伏,從而使得其新聞輿情更加敏銳和多樣,反映在數據上,則是經濟發達地區經濟信心指數相對低。
圖9 2016省份經濟信心指數對比2
將上海和黑龍江等經濟相對落后的地區的數據進行了對比分析,我們發現,經濟增長率較低,甚至負增長的地區的經濟信心指數也比較高。這可能是因為,在“振興東北”的利好政策背景下,媒體對東北經濟的發展也寄予了厚望。
2.4 行業分析
圖10 2014-2016各行業經濟信心指數
圖11 2014-2016部分行業按年份經濟信心指數
從行業來看與房地產、采礦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制造業、住宿與餐飲業、金融業等幾個行業相關的負面新聞報道較多,因此指數相對較低。而文化、體育和娛樂業近年來發展迅速,普遍具有較高的指數。其中衛生和社會工作行業具有最高的信心指數。需要指出的是,李克強總理在2015年3月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了“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深化社會組織管理制度改革,加快行業協會商會與行政機關脫鉤。支持群團組織依法參與社會治理,發展專業社會工作、志愿服務和慈善事業”,“社會工作”作為社會治理的重要手段得到了充分的重視。近年來,我國培育了一大批公益性社會組織,這些組織對和諧社會的健康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2.4.1股市
股市一直是大多數老百姓密切關心的領域之一,我們對所有涉及股市、股民、股票等相關的新聞也進行了分析。為了便于比較,我們選擇了上海證券交易所2014年至2016年的每一交易日上證綜指的收盤指數作為研究的參考對象。
下圖是2014年至2016年股市媒體大數據的季度信心指數圖:
圖12 2014-2016股市經濟信心指數
從數據可以看出,媒體報道的信心指數受股市波動影響,存在一定的關聯性。具體來講,股市平穩增長,指數向好;股市爆發式增長,風險增加,指數下降;股市大跌,風險釋放,指數上升。2016年以來,股市整體較為平穩,這一時期也是中國經濟增速企穩的時期,新聞輿情反映的股市信心指數快速上升,反映出社會對經濟發展未來的信心和良好的預期。
2.4.2房地產
對房地產行業,我們比較關心經濟信心指數是否與房價的漲跌存在一定的關聯。本次研究我們選用了來自東方財富網的新房價指數[5]的每月同比指數作為比較研究對象,新房價指數為每月發布,基數為100,為了進行季度比較,我們選取了上海、北京和南京的2014年至2016年期間每季度的中間一個月的指數,即每年2月、5月、8月和11月的指數數據。
圖13 2014-2016房地產經濟信心指數
從數據可以看出,有關房地產新聞報道輿情信心指數與新房價指數存在一定負相關特性。具體來說,房價漲,則信心指數呈下降趨勢,房價跌,信心指數呈一定的上升趨勢。從新房價指數來看,2015年二季度以來,我國大部分一二線城市的房價均出現了過快的上漲,但到2016年三季度有明顯的企穩跡象。2015年年末,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將化解房地產庫存作為2016年的重要任務,但在房價持續大幅上漲的背景下,明年房地產去庫存的壓力依然存在。
2.4.3零售
圖14 2014-2016零售經濟信心指數
零售業的輿情信心指數總體而言呈現先升后降再回升的趨勢。受批發和零售業銷售增速在2015年一季度出現大幅下降至5.8%的影響,零售業信心指數也在同期達到最低點70.5;隨后批發和零售業銷售增速緩慢回升,零售業信心指數也出現回升態勢,這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累計增長率的整體趨勢較為相似。從數據看出,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增速放緩較為明顯,雖然經濟下行壓力較大,但批發和零售業累計增長率在2015年一季度大幅下挫后,正在緩慢上升;與此同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已連續3個季度保持10%以上增速,正在逐步回升。數據顯示,我國經濟下行有企穩回升跡象,零售業經濟信心指數總體穩定。
2.4.4文化娛樂
圖15 2014-2016文化娛樂與旅游經濟信心指數
文化娛樂領域,我們選取了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娛樂消費支出和全國電影票房銷售兩項指標進行對比分析。從數據來看,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娛樂消費支出的累計增長率在2015年一季度觸底后,緩慢回升,在2016年一季度經過高點并下行后,目前已有企穩的跡象,其增長率遠超過GDP增幅,達到12.9%;與此同時,全國票房銷售的增長率在2014和2015年并沒有明顯受到經濟下行壓力的影響,反而保持了連續很長一段時間的超高速增長。但是進入2016年二季度以來,電影票房銷售的增速出現了大幅度的下滑,從一季度的50%到三季度的7.4%,這說明經濟下行仍存在較大的壓力。
通過分析文化娛樂領域以及旅游業的輿情信心指數,我們看到指數總體均較為穩定,且大部分都達到90分值以上,這說明大家對該行業發展都十分看好和期待,從2016年的數據看,文化娛樂和旅游的經濟信心指數均具有企穩向上的趨勢。
2.5 驅動力分析
投資、出口和消費,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之一,在我國經濟發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們分別對這三個經濟發展驅動力進行了分析和解讀。
2.5.1投資
圖16 2014-2016投資經濟信心指數
投資方面,我們看到2014以來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的名義增長率持續下行,與GDP具有相一致的趨勢。盡管投資增速下滑明顯,但我們看到整體的投資輿情信心指數較為平穩,在GDP增速企穩后,預計該信心指數會有進一步上升空間。
2.5.2出口
圖17 2014-2016出口經濟信心指數
出口方面,我們選擇了我國外貿出口總值的季度增幅作為對比分析對象。數據顯示,我國出口在2015年一季度達到增幅高點后,逐步下行,在2016年一季度觸底后逐漸回升,出口總額增幅已經連續3個季度持續回升。與此同時,出口領域的經濟信心指數也呈現出先降后升并逐步企穩的態勢。
2.5.3消費
圖18 2014-2016消費經濟信心指數
針對消費領域的分析,我們引入了我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累計增長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累計增長率和批發和零售業累計增長率另外3個指標。
從數據可以看出,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累計增長率緩慢下滑,批發和零售業累計增長率則在劇烈下降后出現企穩回升態勢,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累計增長率則一直在高位運行,雖然進入2016年有所下降,但前三季度仍保持10%以上的增長。與此同時,消費領域的信心指數僅在2015年第一季度出現短暫的大幅度下降后,又快速反彈并保持穩中上升趨勢。這說明在投資放緩,出口下滑的背景下,消費作為經濟發展的核心驅動力之一,越來越得到大家的關注和期待。
2.6 熱點分析
我們分別對2014-2016年含有“經濟”、“就業”、“收入”和“消費”關鍵詞的新聞標題進行了分詞和詞頻統計,并將高頻詞匯生產詞云圖,以便進一步對比分析。
2.6.1經濟熱點分析
圖19 經濟熱點詞云圖
由圖中可發現,媒體對經濟話題的關注始終是“增長”、“發展”,“創新”和“轉型”,這表明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沒有發生改變,增長仍然是永恒的話題。
從2014-2016年的高頻詞匯比較來看,2014年“一帶一路”戰略首次提出,“絲綢之路”得到了較多的關注;2015年一季度以來,經濟下行明顯,因此出現了“放緩”及“風險”等高頻詞匯;在李克強總理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后,“互聯網”的關注度越來越高;2016年,經濟下行壓力仍然存在,“創新”和“轉型”顯得更為緊迫,此外在大數據產業的帶動下,社會對“數據”的重視度開始提升。
2.6.2就業熱點分析
圖20 就業熱點詞云圖
近年來,每到畢業季,大學生就業難問題都會引起廣泛的關注。過去三年來,“畢業生就業”、“高校畢業生”、“大學生就業”及“畢業”等高頻詞匯的出現表明媒體對就業的關注點始終是大學生就業難問題。
需要指出的是,這三年中,“創業”始終是一個永恒的熱點話題。就詞頻比重來看,“創業”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這一方面有政府大力提倡和鼓勵的因素,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在經濟下行的背景下,更多的人投入到了創業活動中。
2.6.3收入熱點分析
圖21 收入熱點詞云圖
由收入的詞云圖中可以發現,在去過三年中,“收入”與“增長”始終都就有較高的詞頻。這說明,我國經濟仍然處在高速增長通道之中。此外“旅游”的關注度較高,說明“旅游”已經成為我國老百姓的最主要的消費娛樂形式之一,這和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以及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密不可分。而“保費收入”的頻繁出現,則從側面反映了我國保險行業的發展較為迅速。
2.6.4消費熱點分析
圖22 消費熱點詞云圖
從圖中可看出,“消費”、“消費者”、“投訴”、“維權”、“增長”等詞多次出現。這說明,我國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也伴隨著各類消費投訴案件較快增長,與此同時,中國消費者的權益保護意識逐漸增強。總體而言,中國的消費市場處于良性發展過程之中。從2014-2016年的高頻詞匯比較來看,2014年“黃金”得到較高關注可能源于2013年多輪“搶金潮”的延續;2015年“金融”被關注,主要是源于“互聯網金融”高速發展以及P2P平臺密集發生問題后帶來的各類消費者投訴事件的增多;2016年,“旅游”的關注度顯著提升,再次說明我國的旅游經濟正在崛起。
3 研究發現
通過對新聞輿情大數據的分析和解讀,我們有以下幾點發現或推斷:
(1)媒體的整體經濟信心受我國經濟增速放緩影響較大,無論是整體的報道還是針對經濟、就業、收入和消費等各個主題的報道,過去三年的信心指數都呈現先增后降再逐步回升的趨勢,這從側面可能印證了我國經濟發展逐漸企穩的跡象。
(2)在應對就業難壓力方面,我國各級地方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積極措施,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結果。其中大力提倡和扶持“創新創業”功不可沒。
(3)經濟信心指數在不同地區之間呈現出差異。經濟增長率較快的區域,信心指數相對較高;政府大力扶持開發的地區,信心指數也相對較高;上海、北京等經濟發達地區,由于與國家整體經濟的聯系更加緊密,對經濟的變化更為敏感,經濟信心指數反而相對較低。
(4)房地產經濟信心指數在所有行業中排名最低,這一方面有宏觀調控的因素,另一方面也與高房價所伴隨的高風險有關。
(5)證券市場與股市經濟信心指數有一定的關聯,股市的大起大落也會在新聞輿情的經濟信心指數上有所反應。具體來講,股市平穩增長,指數向好;股市爆發式增長,風險增加,指數下降;股市大跌,風險釋放,指數上升。
(6)在對零售、文化娛樂行業、旅游行業以及消費領域的數據分析后,消費領域經濟信心指數總體趨勢是穩中有升。批發和零售業累計增長率在2015年一季度大幅下挫后,正在緩慢上升;與此同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率已連續3個季度企穩回升,數據顯示出,我國經濟下行企穩回升跡象明顯。
(7)雖然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增幅近年來持續下降,但投資領域的信心指數總體平穩;在“供給側改革”背景下,經濟調結構是大勢所趨,預計固定資產投資還將繼續保持一定的下行壓力,在經濟確立企穩回升態勢后,投資預計會緩慢回升。
(8)出口增長率在2016年一季度觸底后逐漸反彈,出口總額增幅已經連續3個季度持續回升。與此同時,出口領域的經濟信心指數也呈現出先降后升并逐步企穩的態勢。在“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考慮到人民幣未來的國際化和匯率走勢,相信我國出口市場會持續回暖。
(9)文本大數據詞云分析表明:第一,經濟增長仍然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主旋律,轉型創新是未來的必由之路;第二,創新創業已經深入人心,創業對就業的拉動效益明顯;第三,旅游消費越來越得到關注,旅游經濟有可能成為未來經濟的重要支柱性產業;第四,中國消費者的維權意識越來越高,這對促進經濟良性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
4 總結
在新聞媒體領域,新聞標題往往蘊含了大量的客觀事實、觀點和態度,本研究通過采集主流媒體和網站的所有新聞標題,對其標題文本進行語義挖掘,最終構建了基于新聞輿情大數據的中國經濟信心指數。
我們選取了“經濟、就業、收入和消費”四個主題進行研究,并結合區域、行業、經濟驅動力、熱點話題以及經濟運行的真實數據指標進行對比分析。新聞輿情大數據研究表明:2014年至2016年期間,中國經濟輿情大數據信心指數呈現出先升后降再回升后企穩的形態,這與我國經濟實際運行的數據相互印證,我國經濟發展增長的基本面沒有改變,2016年經濟有望觸底企穩回升,但下行的風險和壓力依然存在。
本研究嘗試利用新聞輿情大數據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進行把脈,對經濟實際運行的數據進行檢驗,對政策執行的效果進行評估,對民眾的信心和期待進行全面的了解,從而為政府部門更好地制定政策提供決策依據,為產業部門提供更好的行業洞察。本研究還將有助于幫助我國民眾更好地了解中國經濟發展的現狀,增強對未來我國經濟發展的信心。
當然,本研究目前僅對新聞輿情的標題文本進行了分析,受制于選取樣本的局限性,后續還有很大提升的空間。下一步工作我們將對文本情感分析的計算機處理技術進一步改進,以提升其識別的自動化程度和準確性,此外我們還將就更大范圍的互聯網大數據進行收集和分析,希望能夠通過我們努力,對社會科學領域互聯網大數據的研究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1]本文作者:李軍、王寧、劉玉林、王召義,感謝李常疇、蔚文彪、虞昌亮、薛晨杰、凌潔等團隊成員的貢獻以及上海萌泰數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對本研究提供了技術方面的支持。
[2]本研究所使用的數據通過網絡爬蟲從全網進行采集獲得,采集數據共涉及2014家各類媒體和網站。
[3]本研究報告中所有提到的信心指數或經濟信心指數均指基于新聞輿情大數據經濟信心指數。
[4]當期就業感受指數是反映居民對當前就業情況感受的擴散指數,每季在全國50 個(大、中、小)調查城市、400 個銀行網點各隨機抽取50 名儲戶,全國共20000 名儲戶作為調查對象。該指數在50%以上,反映該項指標處于向好或擴張狀態;低于50%,反映該項指標處于變差或收縮狀態;等于50%表示該指標與上季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