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助推“慧治理”——“運用大數據提升社區治理智能化水平”調研報告
- 2018-10-11 09:41:00
- 戴金梁等 轉貼
社區是人們生活的棲身之地,也是政治、社會和市場交織的區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社區雖小,但連著千家萬戶,做好社區工作十分重要”。那么進入新時代如何運用大數據更好地為社區治理服務呢?今天小銳帶大家一起探討大數據如何助推社區治理。
中共上海市委黨校第55期中青班三位學員通過對大數據與社區治理關系的現狀進行研究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意見。
一、現實
1.大數據時代已經來臨
移動互聯網、智能終端、新型傳感器正快速滲透到生產生活的每一個角落,“人人有終端、物物可傳感、處處可上網、時時在連接”,大數據帶來的不僅僅是一場技術革命,而且是一場認知革命和治理革命;它不僅能讓過去的不可能變為可能,而且能幫助預測未知預判未來。在此背景下,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和思考社區治理“治什么、怎么治、誰來治”等一系列重大問題。
2.社區治理面臨痛點瓶頸
近年來,全市上下緊緊抓住“核心是人、重心在基層、關鍵是體制創新”的要求,推動社區治理取得長足成效,但一些痛點瓶頸長期存在亟待解決。比如力量下沉后“上下條塊”運作機制不完善,硬件投入度與群眾實際獲得感有距離,信息不對稱服務不精準,力量不足手段傳統等。充分運用大數據,改造機制、重塑流程,提升智能化水平,是新形勢下解決社區治理痛點和瓶頸的重要突破口。
3.基層探索初顯成效
面對“陌生”的大數據和“熟悉”的社區治理,充滿創新精神的上海基層正在行動,著眼于更好地履行“公共服務、公共管理、公共安全”職能,開始了各具特色的試驗探索,并初步嘗到了甜頭。寶山區建立了覆蓋全區550個居村、雙向互動的“社區通”,短短一年時間“吸粉”33萬戶家庭(約占80%)、45萬居村民(約占60%),4.3萬名黨員亮出身份,發揮作用。黃浦區瑞金二路街道整合內部數據和公安人口數據,形成“社區數據平臺”,同步鏈接“黃浦瑞金APP”;楊浦區控江路街道以近2萬個“神經元”打造“社區大腦”;靜安區臨汾路街道“社區大腦”和 “民情日志”同步上線,有效地提升了社區治理的顯示度和精準度。
二、問題
1.現代技術不習慣:有數據,但沒有數據思維
目前已建立的網站和系統數據采集不全面、更新不及時、數據不準確,在建立現代智能化數據庫時,突出發現原有基礎數據本身“家底”不清,存在先天缺陷。基層不少同志感到大數據說不清、道不明、用不著,離自己還有一段距離,憑現有工作機制還能應對,已成習慣。服務群眾、處置問題還習慣憑經驗判斷,而不是憑數據來分析和決策。
2. 各自為政不共享:有數據,但沒有大數據
在前些年信息化建設中,全市各區各部門各單位普遍建立了自己的網站和系統,但在本位主義和安全擔憂的思想下,各單位特別是條與條、條與塊數據不互通互聯,仍是“鐵路警察、各管一段”。雖然近年來,不少地區部門單位探索建立了一些新的大數據和無數個微信APP,但由于缺乏頂層設計,其本質上仍是數據“碎片”和“孤島”。基層也反映數據重復采集、低效采集,對此頗有怨言,擔心會成為新一輪的信息化浪費。
3 .應用效果不明顯:有大數據,但沒有大應用
在履行“三個公共”職能中,目前建立的大數據多側重于公共安全;在人、物、事件中,多側重于一個個物。數據庫大多只停留于發現和統計,分析和應用功能明顯不足,投入大、應用窄,上了設備、沒改機制,最典型的是大數據感知發現問題后,仍沿用網格化等傳統手段或人工到現場處置,出現“數據讓人工跑腿”“穿新鞋走老路”的怪圈。同時,目前大數據大多從本位主義出發,而不是從群眾需求出發,仍是單向的管理而不是雙向的治理,各方參與不夠,動力不足,群眾的獲得感不全面不明顯。基層干部戲稱,手機里有N個APP,但最管用的還是工作微信群。
以上問題的背后,深層次的原因是思想認識不到位、頂層設計不及時、工作機制不健全和工作能力不適應。
三、建議
面對大數據,我們無可回避,應該熱情擁抱、使其為我所用。通過調研,我們認為運用大數據提升社區治理智能化水平,“技術無障礙、思想待統一,應用要精準、安全是保障”,當前至關重要的是“看清楚、想明白”,處理好以下五對關系:一是“變與不變”的關系。變的是技術和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不變的是黨的領導和社會各方參與的自治共治。二是“手段與目的”的關系。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只是我們達到目的的技術手段,最終目標是按照推進高品質治理、創造高品質生活,走出一條符合超大城市特點和規律的社會治理新路。三是“頂層與基層”的關系。大數據的生命力在于“大”和“運用”,頂層設計是“牛鼻子”,數據的采集和應用應該像現有財政“收支兩條線”制度一樣,先做大蛋糕再各取所需。四是“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大數據背景下的社區治理一頭連著政府,一頭連著社會和市場,應堅持政府引導、市場主導,企業、社會組織、行業協會、市民群眾各司其職,協同推進。五是“當前與長遠的關系”。現代社會瞬息萬變,技術更新快速迭代,既要著眼當前,又要做好長遠規劃;既要全面應用,又要為將來留有更新的余地和接口,避免重復建設甚至推倒重來。
運用大數據提升社區治理的智能化水平,不是小修小補,而是一場破解治理難題、重構治理模式、提升治理效率的“慧治理革命”。為此,建議從以下四方面綜合施策、精準發力:
1.打破框框,思想再解放:樹立互聯網思維,上下條塊“一盤棋”
(1)把“慧治理”作為“思想再解放、改革再出發”的革新工程。從某種意義上講,大數據、智能化是對現有治理體系、機制和手段的全新顛覆,是又一次“思想再解放、改革再出發”。建議以黨政機構改革為契機,解放思想先行,打破現有思維先行,打破現有條條框框先行,切實破除“愿不愿”“要不要”“敢不敢”的禁錮,樹立“共享為原則、不共享為例外”的思維,樹立“有共享才能共贏”的思維。
(2)把“慧治理”作為“推動高質量治理、創造高品質生活”的系統工程。大數據背景下的智能化社區治理,是一項牽涉體制上下內外、城市事事處處、群眾生產生活的系統工程,必須堅持“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原則,以智能化助推社會化、以智能化倒逼法治化、以智能化促進專業化,打破習慣思維,樹立互聯網思維;打破傳統科層制,追求扁平化;打破以我為主的中心化,構建共生共治的生態化治理格局。
(3)把“慧治理”作為黨政主要負責人親自抓的“一把手”工程。正因為是牽一發動全身的革新工程和系統工程,社區治理智能化必須作為各級黨政“一把手”工程,全市統一指揮,各方統一行動。建議市大數據中心要盡快實體化運作,加強全市大數據的規劃謀劃、統籌協調和督促推進,制定全市《實施意見》《行動方案》和《安全規則》,列出時間表和
路線圖,制定相應標準和導則,建立日常溝通協調和督查推進機制。建議各區、各部門、各單位要盡快整合共享相關數據,制定相關行業標準。
2.打通圍墻,數據再重構:強化頂層設計,互通共享“一張網”
(1)多渠道、多維度采集數據。按照“數據集中、應用分端”和“按源采集、按需應用”的原則,構建“1+X”大數據格局,“1”為全市“一張網”,“X”為各方若干“應用端”。建議各條線部門的數據要按行業采集,縱向到底,歸集建設交通、公安消防、公用事業、通
信電纜、居村房屋等基礎部件數據庫和實有人口、企業法人、就業救助、社會事業等公共服務數據庫。建議各區和街鎮的數據要按區域采集,橫向到邊,形成各物件、各場景、各事件的區域數據庫。 同時,整合公安、網格和物業各自設立的監控探頭數據,形成全市互通互聯的監控圖像數據庫。在此基礎上,打破單位墻、行業墻、地區墻,實施大歸集大合成,成為“全覆蓋、無死角”,有廣度深度、有濃度可信度的全市“數據大腦”,使數據孤島成為數據海洋,真正讓數據“大起來、活起來、用起來”,并動態跟蹤、實時更新、自動抓取,為數據的分析和應用做好準備。
(2)統一數據應用標準和導則。大數據和物聯網的前提是標準統一,模式統一,從而才能互通互聯、有序有效。建議要抓緊制定與大數據有關的采集和共享導則、建設布網導則、感知監控導則、市場準入導則、技術開發導則、發現處置導則、安全防控導則、評估評價導則等,并推動修訂或制定相關法規條例。同時,按照政府采購規則,建立全市統一的技術運營商、數據運營商、城市運營商和社會組織、行業協會、智庫機構等采購庫,制定購買服務規范文本,明確各方權利義務和安全責任,確保數據既共享又安全、應用既活躍又有序。
(3)鼓勵應用創新、重塑處置流程。從IT到DT,數據只是生產資料,計算應用才是生產力。建議積極鼓勵各區各部門各行業結合各自實際,著眼于“公共服務重在精準高效、公共管理重在精細有序、公共安全重在預判預警”,開發各層各類、便捷惠民的數據大腦和應用程序,切實用大數據來決策、服務和管理。同時,要按照大數據規律,重塑工作流程和處置機制,防止出現“數據現代、手段傳統”的怪圈;重塑激勵導向和考核體系,避免出現“因為發現問題多、反而考核墊底”的尷尬。
3.打磨精品,服務再做實:堅持雙向對接,精細精準“一鍵達”
(1)加強供給側和需求側的精準對接。建議根據大調研和大數據找準群眾關心的難點堵點痛點,以問題為導向,以最大公約數為基數,以群眾感受為第一感受,以群眾評價為第一評價,重新統籌配置各級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讓現有的服務變得方便快捷,讓原來的粗放變得精細,讓以前的不可能變為可能,真正提升群眾的感受度、滿意度和獲得感、幸福感。
(2)推進實體化應用和為民辦實事。建議以應用牽引智能化推進,集中力量辦成辦好幾件實事,讓群眾感受到智能化的高效便捷,讓各方嘗到智能化的甜頭。比如,瑞金二路街道探索通過“養老服務一鍵申請”,精準為社區老人提供送餐、助浴、就醫、安全、精神慰藉等9大類48小類服務,滿意率達100%。臨汾路街道通過紅外線傳感器隨時監管沿街商鋪跨門營業,“人在做、云在看”,大大提升城管執法的效率和震懾力。控江路街道對電瓶車車棚(庫)統一采用微信二維碼和刷卡兩種開門方式實現無人看管,并配備無線煙霧報警器、智能充電樁、電弧滅弧保護器及高清探頭“四件套”,既解決了充電安全問題,又解決了非機動車偷盜問題。
(4)需求“一鍵表達”,服務“一鍵送達”。建議充分利用人人擁有的免費終端——手機微信,讓政府大數據和每個居民直接相連對接,實現從“一網通辦”到“一機即辦”,從“最多跑一次”到“最多點一次”,實現群眾需求“一鍵表達”,政府服務“一鍵送達”。建議將民政救助、就業補助等相關補助集中到“一張卡”,讓“一張網”對應“一張卡”,并通過大數據自動精準審核,網上自動發放。
4.打造核心,黨建再引領:創新方式方法,自治共治“一起來”
(1)主動“圈粉”,擴大覆蓋面。建議推廣寶山區“社區通”模式,用好手機微信“表達、分享、自治”功能,主動“圈粉”,把廣大居民(特別是青年人)聚起來,讓社區人氣活起來,使黨組織作用發揮出來,做大朋友圈,擴大覆蓋面。特別是居住在社區的共產黨員,要從“雙報到”到“雙參與”,主動亮出身份,切實發揮骨干引領作用,讓群眾感到組織就在身邊,黨員離自己很近。
(3)內容為王,擴大參與率。建議黨建引領要通過網上陣地主動宣傳發動,主動吸粉“喂料”,引導居民“有事好商量”“大家的事情大家商量著辦”,圍繞物業管理、業委會運作、鄉規民約、垃圾分類等居民最關切問題,形成議題提出、民主決策、項目實施、效果評估等機制。建議大力培育社會組織參與自治共治,鼓勵支持有品質有口碑的社會組織做大規模、做響品牌,有效延伸黨委政府的工作手臂。
(3)核心是人,選好帶頭人。建議以居村委換屆為契機,選好居村委黨組織負責人,留住經驗豐富的“老書記”,培養一批有潛力、有定力、有能力的80后90后“新書記”,使其真正成為群眾的“主心骨”和“當家人”。機關和居村干部要適應“機對機”和“人對人”相結合、全天候全過程相關聯的工作模式,提升“一專多能”“全崗通”的過硬本領。要善于發現和主動挖掘基層群眾中的網絡“能人”“達人”,包括退休的老干部、樓組長、文體活動骨干、法律專業人士等,讓群眾來做群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