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友梅:中國社會科學如何真正從“地方”走向“世界”
- 2017-03-14 14:49:00
- 李友梅 轉貼
進入 21 世紀以來,社會科學面對的現實問題發生了深刻變化。西方社會科學基于近40年來的自我反思而比較早地觸及這些深刻變化并形成了一些新的研究認識。中國社會科學雖面臨著相似境遇,卻在認識的自覺上總是顯得比較滯后。近代以來,我們的學術理論受到了西方的影響,而今天,我們習慣于引用和采納源自西方的分析框架、概念和方法論,其固有的思維方式和推論邏輯即使在其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國度里也遭遇了失效的問題。在這樣的問題面前,我們對建設自身的學術體制、學術體系和學術實踐產生了特別的緊迫感,可是我們同時也特別感到了轉變自身習慣的能力、基于本土“從實求知” 的能力、深刻解析西方理論失效根源的能力,以及進行實質性國際學術交流的能力,還遠遠不足以讓自己能夠盡快地行動起來。因此,我們非常需要厘清造成這種窘境的主要原因和必須正視的主要問題。
一
現代以來我們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以中國邏輯來講中國故事的話語能力,其主要原因是我們長期受困于依賴“習慣于”,去從事學術思考和學術研究,沒有促成基于本土“從實求知”的能力。對于治學嚴謹的社會學家或社會科學家而言,他們學術實踐的特別點體現在其理解和辨識復雜多變的社會生活實際時所采用的獨特認知構架。這一獨特認知構架的形塑,即體現為研究者在特定文化—歷史脈絡下對某種可被驗證的并有助于我們理解和認識社會現象的概念、邏輯與分析理路的提煉;又源于研究者持續不斷的對其所采用的認知構架進行的再學習與再創造。這些過程在根本上也是研究者對其認可的認知架構內涵的知識底蘊進行理解、反思與演繹的過程。簡而言之,社會科學者的研究價值與意義在很大程度上是其能夠在本土“從實求知”的基礎上,編織并向大眾及他者講出引人入勝的本土故事,從而激蕩起更廣闊的知識與思想的漣漪,創造出更豐富的對社會整體的理解與詮釋。
由此說來,中國社會學研究的立基之本,就體現在對“從實求知”“實事求是”的認識論與方法論的強調和苛求。然而,我們對這些認識論和方法論之內涵的深入挖掘還剛剛開始起步。更為緊迫的是,我們還沒能擺脫基于歐美經濟社會實踐而形成的思維方式和推論邏輯的羈絆,卻要從我們自身的歷史傳統、社會文化的現實背景出發,真正形成整體性的中國社會學學術話語體系,以能夠有效解釋中國社會變遷的脈絡和機制。中國大陸社會學自1979年恢復以來取得了很大進步,在一些領域已經形成了較強的科研隊伍和比較扎實的研究積累。近30多年中,我國學術界越來越感到,以歐美國家的經濟社會實踐產生的所謂“普世理論”在解釋中國本土實踐過程中的不足和缺憾,以及如若滿足于以中國實踐來修正西方理論則會帶來“本土圖景呈現碎片化”的后果。為此,中國社會學人在理論和方法論自主性的追索和渴求中,進行了持續不懈的努力。但不得不面對的是,這30多年中,我國社會學學科話語體系的建設仍然缺乏共享的學術問題意識,也缺乏相互間的批評式對話,研究成果的重復率較高而提煉水平較低,難以真正促就本土化的知識積累和理論體系。這在一些學者看來,一方面是由于后生學者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生疏,社會學研究中普遍缺失歷史鏈條和文化鏈條,存在斷層的危機;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們還缺少能夠支撐話語體系的本土“從實求知”的方法論工具。因此,我們需要堅持探索能夠反映中國社會轉型實踐的方法論,但這并不意味著完全排斥西方的理論和方法,反而要善于利用國際前沿的研究工具,并在批判、反思和建設的基礎上對其加以創造性轉化和利用,使其既能夠服務于本土化社會分析,又能夠為現代社會科學豐富更多的中國元素,推動中國社會學形塑其理論、方法論的獨立性和自主性。
二
中國社會科學者肩負著從“地方”走向“世界”的擔當,當我們在實踐這份擔當與責任時,需要反思和認識到社會科學知識生產中所存在的“國際勞動分工”現象。從戰略視野看,我們所欠缺的并不盡是“以中國邏輯來講中國故事”和“從中國故事中提出中國問題,運用中國話語回答中國問題”的能力,我們還缺乏運用中國自身的學術概念與知識體系來解讀非中國現象的經驗,并以此在世界范圍內展開理性對話與思想交鋒的能力。
在今天這樣一個復雜性與不確定性空前發展的時代,僅僅談論中國自身已經遠遠不夠了,我們著眼的應是與世界關聯中的中國。其實,早在20世紀30年代中國老一輩社會學家就在“中西古今”的大命題中上下求索,試圖建構自己的話語體系并發掘中國文化的主體性,現在我們仍處在這個過程之中。20世紀末,費孝通先生面對世界政治社會秩序的重大變化以及不同文明間關系格局的重大轉型,敏銳而嚴肅地提出了“文化自覺”。“文化自覺”強調的是對文化的自知之明,對文化發展的自主能力,發現和提升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當代價值,取得適應新環境時我國文化選擇的自主地位;通過更好地認識中國自身來認識世界,又通過理解和認識其他各國的文化來更好地認識中國。從某種角度看,當代世界各國之間的競爭早就演變成為文化之間的角力,而能否領先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能否以本民族的發展實踐為世界貢獻價值理念和對本土文化之“實”的真正把握。
隨著全球化已然成為中國有機的一部分,中國也在“后全球化”時代的來臨中碰到了全球情緒的緊張、焦慮與茫然問題。這意味著,我們今天“書寫和講述中國故事”的話語系統與社會情境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復雜社會盡管可以跨越,但需要具備一定的前提條件,這不僅涉及技術問題,還涉及理解以及與其關聯的認識論和方法論問題。當人們尚未看懂復雜社會變化機制的時候,很難提出系統理論假設,沒有這些假設存在,也就不可能形成檢驗這些假設的技術和需求。因此,要破解當前中國社會轉型中的核心問題,需要我們不斷提升思想境界和辨析水平,創建更貼切的理論與方法去把握當代中國現代化的實踐規律,為我們自己也為世界能夠真正看清中國社會轉型的推動力及其特有的理性提供更有效的智力支撐。
我們的困難是,無論是上世紀末以來的全球化趨勢還是近來全球化逆轉的可能,我們的認識與理解所基于的解釋框架很多還是來自于西方社會科學的傳統,由于缺乏源自本土實踐的分析框架,針對西方學者的偏見或錯誤理解,國內社會學者鮮有能提出相當的理論模式來給出及時且有力的回應。我們在本土“從實求知”能力上的缺憾,使得我們難以敏銳地認識到,理論與方法不能貼近其生成和發展的實際社會生活時所遭遇的失效問題,由此進一步制約了我們與外界在對等層次上展開學術討論的能力。就此而言,要能夠破解中國社會轉型中的核心問題,首先依賴于我們對自身基本功尤其是立足本土“從實求知”的能力,同時又特別需要智慧地開展原創性和建設性的工作,在世界與中國發展的大歷史中完善自身對已有的知識體系進行反思、重構與創新的能力。這意味著,我們必須對自身的知識體系及其所根植的歷史文化內核有更深層次的認知。
三
今天我們不僅要推進文化自覺,更要在此基礎上不斷增強文化自信。去年習近平同志的“5.17講話”深刻指出,堅定文化自信是推進我國哲學社會科學體系建設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都需要我們建設系統性的學科體系、包容性的學術體系,以及既能涵蓋中國特質、又能與世界其他文化相互溝通進行實質性交流的話語體系,并以我們自己的話語體系使世界認識中國。但現實中,中國社會學對中國社會轉型實踐進行闡述的專業術語的概念化能力還很弱,高質量的實證研究所需的“理論儲備”也遠遠不夠。不僅如此,近些年來學科、科研、課程與教材建設的評價標準和激勵機制,還在制約著我們的學術話語體系的建設與創新。
20世紀30~40年代,以吳文藻為代表的中國學者,以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社會科學話語體系為出發點,努力將源自西方的社會科學理論和方法與中國社會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展開針對中國實際問題的基礎研究,并為此初步打造了適合中國需求的社會科學人才培養的教育體系,培養了一批如費孝通、林耀華、楊慶堃等優秀學者,也初步形成了“中國學派”。這種努力和嘗試主要走的是一條先吸收再消化的學科發展路徑,之后的中國學者堅持實踐的基本上也是這樣一個傳統。
隨著中國社會的快速轉型,對中國社會科學理論或話語體系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不能僅停留在探索和尋找分析和解釋中國社會問題的理論,而是要讓中國社會科學的話語進入國際學術界的主流話語體系并對其產生影響。若想達成這樣的愿景,基于中國經驗的研究而形成的理論就必須具有更寬廣的視野,其解釋鏈條既要能深入到國際社會的現實問題,又需要經得起對非中國社會經驗與現象的分析論證。在此基礎上,不斷完善和擴大本土理論的適用性與涵蓋面,才能最終形成源于中國經驗又對非中國經驗具有高度解釋力的一般理論,才能對國際學術界作出中國的貢獻。建構中國特色的社會科學話語體系,不是簡單地尋找一種不同于西方的對中國社會問題的解釋方式,而是要在中國社會經驗的基礎上探索具有一定普適性意義的話語體系,但中國社會科學目前的研究還較少有基于這樣的思考。比如,我們以往的海外研究要么是局限于傳統的歷史學研究,要么是局限于國際關系研究,而這兩類研究并不需要針對其他國家做深入細致的社會調查,其成果很難運用到中國自己創建的理論中加以分析,也無法驗證基于中國社會經驗的理論的普適性。
中國社會科學學術話語體系的建構所需做的基礎性工作還有很多,并有很長的路要走。首先,我們的研究視角要更具國際性,要在更高水平上不斷改進過去在“中國學”研究或“國別學”研究傳統基礎上開展國際學術交流的慣性思維。其次,我們需要創新海外研究的運作機制,進而開拓我們自己的普適性話語能力。目前,妨礙本土話語體系與國際平等對話的主要根源之一,是我們運用自己的理論和話語體系進行海外研究的缺乏和不足。若想扭轉這一局面,就需要在學術層面建立起本土學者與海外學者相互對等的學術交流與研討對話關系。再次,我們需要在學科體系、科研體系和教育方法等方面的基礎性建設開展創新性工作。
學科體系、科研體系、教材體系與教育方法是學術話語體系建設的基礎,這個基礎如何,關系到能否培養出真正有用的社會學人才。近幾十年來,社會科學領域的課程與教材在國內外都處于比較雜亂的狀態,不能提供清晰的便于掌握的知識系統,而我們對這一問題的整體性思考還剛剛開始。尤其是在西方教材不斷進入的背景下,我們的相關教材建設還不能將最新的本土研究成果反映在課堂上,難以使學生對于鮮活的社會生活實際形成更貼切的認識,不利于人才隊伍的建設和培養。特別需要關注的是,近些年來國內高校似乎越來越強調以在國際國內權威期刊上發表論文的數量作為考核激勵的主要指標,而人文社會科學的國際頂尖期刊及其學術評價標準基本在美國。越來越多的青年骨干開始選擇技術型研究,而且為這些研究成果發表于英文期刊而感到滿足,并相信與崇尚科學研究的“積累性”能夠“逐漸接近”事物的本質。
然而,實際上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深刻復雜性與很多重要領域都很難應用科學的測量方法,于是聚焦這些領域的研究要么失聲,要么脫離甚至遠離基層社會生活的現實,以至于使中國社會學對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的判斷力和敏銳性趨于不斷弱化。只有厘清學術交流與爭辯中的概念謬誤、立場與理解參差,在“共通”的話語體系中通過高質量深層次的對話,才能使得本土研究有可能融合“內在理路”與“外部視角”,從而豐富對整體的認識,進而讓我們的思考與認識能夠更加接近中國社會生活的現實。在今天這個時代,不確定性和復雜性,包括機遇和挑戰的問題鏈很長也很深,因此要把握好中國社會科學話語體系的構建是一個十分艱巨的工作,這個艱巨性也許會超出學術話語體系構建本身。對此,我們也要在思想上有所準備。
知易行難,在今天這個急需中國社會科學在推進社會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的時刻,我們不能持慢慢來的態度而放松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