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在養老產業中價值何在?
- 2016-12-06 16:08:00
- admin 轉貼
在養老產業中,養老服務是落實養老政策,轉化養老相關研究成果的基礎;養老地產發展的最終關鍵是養老配套設施與專業化服務;老年用品的使用及其效能需要在養老服務中得以彰顯;老年人對養老金保值、增值的重視促使了老年理財的興起,老年理財產品的價值在于為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提供保障,養老服務的重要性也呼之而出。
談及養老服務,護理員、醫生、護士、康復師、心理咨詢師、營養師,這些角色的重要性似乎更為基礎和重視。然而,“社工”這一角色,在實際的運營管理中,很多養老機構存在著對其明顯的定位和職責不清晰問題。因而,社工的專業性體現不足,導致社工服務的質量大打折扣,由此產生“社工無用”的負面標簽和刻板印象。那么,社工,在養老產業發展中,到底扮演何種角色?價值何在呢?
社工不等于心理咨詢師
“社工”,是社會工作者的簡稱,由英文“social worker”翻譯而來。從其源語可知,社工關注的并不僅僅是服務對象的心理,還有其社會性的一面,即社會關系。在專業社會工作模式中,生理、心理和社會是社工關注的三個維度,其所倡導的“全人關顧”、“人在情境中”的理念,超越了單純的心理層面,不只是在封閉的心理咨詢室或者個案輔導室通過面對面談話提供心理診斷和輔導,而是將老年人服務對象置于其所在生活情境中。
在情景分析中,社工需要整合老年人的家庭、朋輩群體、社區或機構照顧者等社會網絡,全方位了解服務對象的問題和需求,以及提供滿足其需求的資源和社會支持,從而使老年人的生活得到保障,解決其后顧之憂,達到身心愉悅的效果,使其安享晚年。
社工也不等于活動員
近期走訪了部分養老院和日間照料中心,我發現,社工的主要服務內容便是照顧安排和康樂活動,如指導護理員完成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起居,開展影視觀看、棋牌、閱讀書報、保健康復活動。然而,這些活動又是能夠由非專業人員參與就可以完成的。
因此,養老機構就形成了一種人力資源配置的飽和狀態;另一方面,社工的專業性和獨特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這就造成了相關用人單位和社會人士將社工的定位為活動員的現狀——“社工也就帶帶活動”。
實際上,基于老年人服務對象對安全感、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以及由于小組工作或團體工作手法的專業性操作要求,社工會帶領老年人服務對象開展有利于其身心健康的活動。只是不同于普通的活動員,為了發揮活動的效能,提升服務的質量,社工需要將接納、尊重、不評判、傾聽、邀請發言、鼓勵等技巧融入到活動過程中,持續關注到每一位老人的反應變化,并作適當地、靈活地處理。在這里,社工并不僅僅是一個活動員,而且是一個協調者、支持者、領導者。
社工是老人權益的維護者和倡導者
各大媒體報道中不乏老年人被虐待、疏于照顧的事件;在近期調研中,我遇到了被家人遺棄而走投無路進入民辦養老院而支付不起后續養老費用的老年人,也遇到了在養老院中生活起居無人幫助,逐漸失智的老大爺和與其相濡以沫、體力逐漸不支、眼睛逐漸失明的老大媽高齡老年夫婦,也遇到了獨居世上、每每談及家人就默默流淚的老奶奶......這些都是需要社工介入的案例,然而,無人問津。那么,社工在干什么呢?
當問及社工的服務內容時,我得到的答案是團體活動形式的心理慰藉;當問及與心理咨詢師的區別時,我得到的答案是社工的心理介入程度不及后者深;當問及如果老年人的需求超越了與社工簽約的服務范圍是否繼續提供服務時,我得到的答案是看老人的需求量,量大則有。
在社會工作發展的初級階段,社工主要以問題視角看待和分析服務對象問題。也許在面對老年人的各種困難的時候,我們會抱著“可憐人必有可恨之處”,“一個巴掌拍不響”的心理。然而上述種種“問題”,直接被忽視或視而不見了。隨著社會的發展變遷,社會工作以問題為導向,逐漸向以需求和權利為導向傾斜。如此,社工關注點需要從老年人的問題,轉移至老年人的需求和老年人的權利,并以此作分析老年社會問題為、服務老年人服務對象的主要理論視角。
因此,在為老服務的過程中,社工不僅要做到老年人的照顧安排、活動協調,還需要維護老年人的合法權益,將困境老人作為個案介入其中,了解其真正的需求,并整合相關資源,作為老年人社會福利政策的倡導者,為老年人爭取正當的權益,使其尊嚴地生活。
社工是養老服務相關項目的管理者
如上所述,社工不等于活動員,社工并不僅僅是具體的服務提供者,還應該扮演著項目管理者的角色,從項目的開發、項目計劃書的撰寫、項目的招投標、項目執行、資源整合和協調、預算和物資管理、項目過程監督和進度把握、項目總結與評估等等項目管理的全過程,都需要社工進行把控。在為老服務項目中,社工更多地扮演著個案管理員的角色,整合多種人力資源,如護理員、醫生、護士、康復師、營養師、心理咨詢師等,為老年人制定可以滿足其不同方面需求的服務計劃,以使其獲得全方位服務。
在機構走訪中,部分管理者對社工的角色作用頗有微詞,“社工無用”,“社工就是帶帶活動,寫寫標書,其他都不行“。不可否認,沒有受過專業社工教育,或者社工實踐經驗不足,如社工應屆畢業生等因素,都會影響其專業效能的發揮。但是,這種社工角色單一化、片面化的狹隘觀點也會打擊社工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這也會影響社工的社會認可度。當社工發展缺乏外在社會環境的滋養時,我們大概都會相信社工發展成不了什么氣候吧!
話說回來,當社工自己足夠優秀,符合用人單位所需要的資源整合和關系協調等項目管理能力時,相信社工的發展定會是另一番喜人景象。
社工是養老產業發展的研究者
不僅要腳踏實地,也需要仰望星空。這句話同樣適用于社工。社工應該不時從直接的一線服務或繁瑣的項目管理過程中抽離出來,反思工作當中遇到的各種問題,積累養老機構運營管理、養老服務工作相關研究經驗,將養老產業發展現狀及其問題、機構運營管理需求、老年人服務需求相結合,自主研發新的老年社會工作服務產品,如老年社會工作人才培養教材、老年人社工游戲、老年人個案管理規范等,或者對現行的養老服務、管理成效進行驗證和評估,如音樂干預方法在機構老年癡呆癥患者中的研究、福利機構志愿者隊伍管理現狀調查與思考、回想法的中國實踐——以上海市第一社會福利院為例等,以為養老產業的核心——養老服務提供現實指導。
這種角色及其作用對社工的要求層面比較高,需要社工本身具備豐富的服務實踐經驗,同時還有深厚的社會學、社會工作等相關學科的理論基礎和研究經驗。
返璞歸真,社工也很樸素
綜上所述,社工是一個集多種角色于一身的角色叢,似乎被賦予了超強的能力——直接和間接服務的能力、項目管理的能力、資源協調的能力以及研究的能力。然而,這是社工能力要求的理想型。社工不是萬能的。在實際的老年社工服務和項目管理過程中,某位社工的綜合能力和素質可能并不能符合所有的要求。但是,這并不影響社工在養老產業的價值。
對于社工的定位,除了認識其可以承擔很多角色之外,還應該返璞歸真,認識到社工的樸素性,需要經過雕琢和培養,才能夠具備相關的項目管理能力、資源協調能力和研究能力。因此,對社工進行系統的繼續再教育和培訓,如社會工作理論和實務、社工項目管理的知識和方法、社會工作研究方法等,就必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