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前沿 | 從循證醫學到循證科學
- 2020-12-17 11:52:00
- 喻佳潔 李琰 陳雯雯 李幼平 原創
作者:四川大學華西醫院中國循證醫學中心 喻佳潔 李琰 陳雯雯 李幼平
1. 從循證醫學到循證科學的必然性
1.1 臨床證據數量和質量的共同提升
隨機對照試驗(randomized control trial,RCT)和系統評價(systematic review,SR)是 EBM 臨床最佳證據的主要來源。截止2018年12月中旬,Cochrane 圖書館共收錄發表臨床試驗 567144個,其中近兩年發表數量高達 35691個;收錄發表的系統評價7841個,計劃書 2456個。
在臨床證據數量劇增的同時,把關證據質量的工作也在同步進行,其中最有效的策略是對臨床研究的全程質控。包括:① 強調臨床試驗預注冊,同時申明原始數據共享計劃。② 規范醫學研究報告內容、標準和流程。③ 科學轉化。循證實踐最重要的環節是如何使用證據。④動態監測、持續改進。建立科學完整的評價指標體系,開展循證實踐前后的績效評估,把關轉化質量,做到研、學、產、用、評價一條龍,持續改進,止于至善。
1.2循證指南成為各國臨床實踐的正確指引
臨床實踐指南是EBM臨床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幫助臨床工作者將高質量臨床證據轉化為臨床實踐的指導意見。隨著EBM的發展,指南也由最初基于專家意見匯總過渡到循證指南或證據驅動的指南。循證指南制定中臨床專家與方法學家合作,采用規范的方法檢索和評價研究證據,結合專家意見和患者意愿,在此基礎上形成指南。目前,全球每年發表的實踐指南正在快速增長。1996~2016 年間,MEDLINE共收錄指南 20 023 篇,中國醫學期刊共發表指南664 篇。截止 2018年 11 月底,全球最有影響力的2個指南數據庫GIN(guideline international network)和美國國立指南庫(national guideline clearing,NGC)分別收錄指南6300余部和1700余部。
1.3以證據為基礎的 EBM 思維模式得到廣泛認同
EBM 誕生伊始主要關注臨床治療、預防、診斷、預后等臨床醫學領域的問題;1997年前后,公共衛生領域里的循證衛生保健(evidence-based healthcare,EBHC)理念逐漸成熟,主要關注和致力于解決公共體系、公共產品、公共服務等公共衛生領域的問題;2004 年前后,循證理念在諸多非醫學范圍內流行,開始形成循證科學,主要關注決策的科學性和成本效果,重視第三方對決策質量和效果的循證評價。2007 年,BMJ 邀請全球讀者投票評選自 1840 年創刊以來醫學突破,EBM 位列第八位。這說明以證據為基礎的 EBM 思維模式已經得到廣泛認同。
1.4 Cochrane 和 Campbell 協作網的國際影響
1993 年國際 Cochrane 協作網成立,2015 年更名為 Cochrane,旨在通過生產高質量、與特定需求相關,且可獲得的系統評價來促進循證衛生健康決策,其生產的系統評價均收錄在 Cochrane 圖書館中。國際主要指南開發機構,如英國 NICE、蘇格蘭校際指南網絡和 WHO 均明確認定 Cochrane 圖書館為檢索現有系統評價的主要數據庫來源。Cochrane目前擁有來自 130 多個國家,超過 37 000 名志者。其全球合作伙伴包括 WHO、AllTrials、Campbell協作網、國際指南網絡和維基百科。
2002 年國際Campbell 協作網成立,其主要任務是與 Cochrane 合作,為社會、心理、教育、司法犯罪學及國際發展政策等非醫學領域提供科學嚴謹的系統評價決策依據,其生產的證據收錄在Campbell 圖書館。目前 Campbell 協作網的合作機構包括挪威健康服務知識中心、康考迪亞大學學習及展現研究中心、循證決策與實踐信息協作中心、國際干預效果評估組織、賓夕法尼亞大學犯罪學中心和多倫多大學社會工作研究小組。
2 從循證醫學到循證科學的可行性
2.1 EBM在醫療相關領域的廣泛應用
基于循證方法學對藥學專業學生科研和實踐的重要性,美國 Purdue 大學、Creighton 大學藥學院、英國 Aston 大學及澳大利亞Griffith 大學藥學院等專門開設了循證藥學在校教育課程或要求藥學專業學生掌握循證藥學實踐技能。但國內循證藥學教育培訓起步較晚,在全國 205 所開設了藥學專業的高等院校中,僅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遵義醫學院等少數高校開設了循證藥學課程。
2.2 EBM在社會科學領域的應用
1999 年 Gambrill 最早提出在社會工作中引入循證概念。2004 年中國學者何雪松和陳樹強教授提出:“循證實踐是推動社會工作在中國發展并獲得社會認同的一個可能策略”。2015 年開始在全國各地舉辦了循證社會工作研究方法高級研修班。2017 年開始發表系列文章介紹中國社會工作引入循證理念和方法的必要性和研究現狀,并開展了系列的社會工作相關研究。目前國內已有 8 個課題組開始循證社會工作相關研究以推動中國循證社會工作研究與國際接軌。
3. 從循證醫學到循證科學:我們的思考
現代社會的具體問題大多具有綜合性與復雜性,導致知識生產專門化和知識需求綜合化矛盾日益突出,需要整合科學技術和人文社會科學集體智慧,是促使跨學科研究得以產生的重要原因。跨學科研究是一項提出、回答或解決某個問題的過程的涉及面和復雜度均超過了某個單一學科所能處理的范圍,必須借鑒各學科視角,整合其見解,形成更加綜合的理解以拓展我們的認知。提供專業、有效服務的首要前提是應用科學方法證明該服務的有效性。故開展可轉化的科學研究首先應找到高質量的研究證據,然后設計干預措施,通過建立證據轉化平臺來傳播有效干預措施,最后由專業機構和學術界合作評估和改善。
因此,提高科學研究解決社會問題的有效性和可轉化性,打破原有的科學局限、綜合判斷并應有高質量證據勢在必行。EBS 的概念將極大地拓展循證方法學和思維模式的應用空間,其與人文社會科學的結合也必將提升社會科學研究的質量和可轉化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