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re在线视频观看|日韩 欧美 国产 亚洲 制服|男人的天堂视频网站清风阁|亚洲经典激情春色另类|五月天精品视频

人民日報比我們更關心社會學發展發向

2017-06-12 11:39:00
admin
轉貼

社會學的歷史擔當

周全德 2012.3.1

這篇文章的作者是河南省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文章先是介紹了一些關于社會學的理論及其在20世紀的發展,并且指出就當代中國社會學來說,在代表人物關于社會學的學科價值及功能定義中,也大都體現了社會學“以和諧為本”的學術品性。文章最后的觀點是:當前,我國的社會發展面臨階層分化、利益多元、社會變革加速、新老矛盾交織等影響社會良性運行及和諧發展的復雜因素的全新挑戰,如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也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課題。在這種背景下,當代中國社會學理應為促進社會和諧發展而不懈努力、作出貢獻。這既是社會學的學術品性,也是社會學的時代擔當。當代中國社會學惟有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實踐融為一體,才能真正實現自身的價值。所以注意這個時間,這是一篇關于社會學服務于和諧社會主題的文章。


發展中國特色中國氣派的社會學

張怡恬 2013.12.8

這是對一場陸學藝紀念研討會的總結文章。陸學藝教授于當年的5月在北京去世,當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等單位主辦了“社會學與中國社會建設暨陸學藝學術思想研討會”。作為一位有國際影響的社會學家,陸學藝始終主張并大力倡導發展中國特色、中國氣派的社會學,在社會學中國化方面作出了突出貢獻。在社會學研究方面,與會者提出,社會學發展中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是現代社會學研究怎么和我國學術傳統接續起來,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更好地融合起來。一些社會學者對西方社會學了解不少、很重視,但對中國學術傳統不了解,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不夠自信。如果研究的東西不接地氣,路子就會越走越窄。因此,社會學研究必須以社會學中國化為己任,堅持正確方法,增強問題意識。所以這是比較早期的提到了社會學中國化的問題。


當今社會學要做好三門功課

鄭杭生 2014.5.9

這是鄭杭生作為中國社會學會名譽會長,在中國社會學2013年會上的發言摘編。文章指出,為更好地推動我國社會學發展,真正把“理論自覺”落到學科建設和理論研究的實處,使我國成為世界社會學一個既繁榮又有活力的學術中心,社會學要做好三門功課:再評判、再認識、再提煉??偨Y起來就是要,真正做到借鑒西方、跳出西方,不斷進行“再評判”;做到開發傳統、超越傳統,不斷進行“再認識”;做到提煉現實、高于現實,不斷進行“再提煉”。社會學界特別是青年學者要敢于和善于“再評判”“再認識”“再提煉”,在不斷做好這些功課的同時,不斷增強自己的實際功力,扎扎實實提高自己的理論自覺水平,使自己在學術上、理論上更加成熟,為社會建設與社會管理、新型城鎮化建設作出更大貢獻。


中國社會學的本土化與發展創新

李強 2015.5.11

這篇是人民日報關注學科走向系列文章中關于社會學的一篇。作者把社會學恢復重建30多年來最主要的工作概括為,探索社會學的本土化。以我國社會生活為基礎,提煉出解讀與指導我國改革與發展的概念、理論、方法,是中國社會學界將來最重要的任務。作者指出實際上,30多年來,中國社會學走了一條與歐美社會學不完全相同的道路。近些年,有美國學者驚呼美國社會學在走下坡路。為什么呢?一個重要原因是美國社會學分化得很厲害。本來社會學學科的優勢就是綜合性強,在綜合考慮社會多元因素的基礎上思考社會問題的解決辦法。但是,美國社會學從早年的綜合性很強走向了非常具體的分科道路,很多具體分支分化得過于細小,以至犯罪社會學、族群研究、種族研究、社會工作等紛紛離開社會學,另立門戶。這樣,社會學的學科范圍就越來越窄小。而中國社會學迄今為止還是強調綜合性,這些分支學科都還在社會學的大旗下。學科綜合性強是中國社會學的優勢。中國社會學發展必須探索一條新路。中國社會學研究應該積極開拓創新,在這樣一場巨大的社會實踐中提煉出科學的社會學理論與方法。


從社會學中國化到中國社會學普遍化

景天魁 2015.11.23

這篇是人民日報關注學科走向系列文章中關于社會學的另一篇。文章提出社會學普遍化的概念。作者認為當代中國社會學應該具有的理論自信包括兩個層面:一是堅信從中國土壤里生長出來的社會學,一定能夠自立于世界學術之林;二是堅信中國社會學不僅能夠回答中國自身的問題,也能夠對回答人類面臨的共同性問題作出貢獻,因而具有普遍的學術意義。前者是社會學中國化,后者是中國社會學普遍化。增強理論自信,推動中國社會學普遍化,提倡的是從中國自己的豐富實踐中提煉出概念、命題和理論。這些概念、命題和理論只要超出其本身的時空界限,在一定意義上就具有普遍性。


抓住中國社會學發展的主脈絡

李強 2016.8.29

這篇文章基本上就是圍繞社會建設和社會治理兩個話題展開。在我國社會學理論探索中,社會建設和社會治理是最具有中國特色的兩個社會學概念。圍繞這兩大概念的理論思考,構成我國社會學發展的一條主脈絡,體現了我國社會學的突出特征。在新形勢下推進中國社會學繁榮發展,仍需對社會建設、社會治理作出進一步闡釋、探索和創新。所以這實際是一篇探討社會學應用性發展方向的文章。


面向新時代構建中國特色社會學

李培林 2017.1.23

進入2017年,社會學的主題開始變成了“特色社會學”。文章指出,中國特色社會學扎根于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偉大實踐。所謂“中國特色”,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立足中國實踐、解決中國問題。中國特色不僅體現在社會學所堅持的重大原則上,還體現在社會學的重要議題上。作者還概括了中國特色社會學的幾個重要原則,即四個堅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以我國發展中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為導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深入調查研究。文章還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學的議題以及基本路徑,算是一篇提綱挈領的文章。


植根實踐構建中國特色社會學

洪大用 2017.6.7

洪大用是人大社會學的教授,現為人大副校長。文章基本上承接了中國特色社會學的命題,更多的是探討如何更好構建中國特色社會學?這需要重點關注兩個進程的交織與互動:一是社會學作為一門學科的恢復重建進程,二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社會建設進程。作者提出了三個必須,必須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必須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學術立場,必須堅持創新驅動。最后作者提出,我們必須把馬克思主義貫穿于中國特色社會學發展的全過程和各方面,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立場觀點方法推進中國特色社會學發展。這是構建中國特色社會學的必由之路。

    發表評論
    評論通過審核后顯示。
    移動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