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研究趨向科學與人文視界綜合
- 2016-02-15 10:19:00
- admin 轉貼
在社會發展中,個人經驗千差萬別,人們的心理活動越來越豐富,精神需要也越來越多樣,這給心理學研究提供了難得的樣本和數據,也迎來學科發展的新機遇。有學者認為,面對復雜多變的現實,傳統科學主義心理學無法有效地解決現實中的許多社會心理問題。心理學研究應該是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的統一,心理學研究取向的多元與綜合,是心理學未來發展的一個重要的方向。
科學心理學無法解決的社會心理問題
1879年,馮特在萊比錫大學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實驗室,標志著心理學成為一門獨立的現代學科。此后,借鑒自然科學的方法,強調實證的科學心理學逐漸成為心理學的主流。
吉林大學教授車文博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科學取向的心理學研究擺脫了哲學思辨,其秉持的實證主義方法論凸顯研究對象的客觀性、確證性和操作性,促進了心理學的發展,在實證主義和嚴格科學操作原則指導下,心理治療學、教育心理學等應用心理學有了較大發展,科學心理學對心理學發展作出了歷史性貢獻。
在車文博看來,科學心理學同樣存在弊端。他認為,科學心理學研究強調實證,崇尚客觀主義,強調實驗室的實驗和確定化的定量研究;排斥對主觀內在心理過程的研究,否定主觀經驗研究的特殊價值?!皩⒖陀^化研究推向極端,忽視主觀內在心理過程的研究,不可能成為真正科學的心理學?!?/span>
由于科學心理學無法有效地解決現實中的許多社會心理問題,自20世紀60年代開始,科學心理學進入危機階段。1997年,160余位心理學者在紐約參與以“非科學心理學——心理學研究的另一種聲音”為主題的學術研討會。
在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學院教授樂國安看來,這次會議發出了一種聲音:長期以來,心理學按自然科學的模式去構造的努力不能解決心理學上的所有問題。科學心理學不僅無力全面涉及人類心理的廣闊領域,而且也無法容納已有的關于人類心理的研究成果,心理學研究的多元化越來越成為心理學家必須面對的現實。
華中師范大學心理學院教授郭永玉認為,人是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的統一,要全面地理解人的心理和行為,心理學不僅需要自然科學取向的研究,更需要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取向的研究。
實證主義研究范式仍具有價值
基于對科學心理學的反思,近年來,理論心理學、文化心理學等人文取向的心理學研究發展迅速。
但是,“實證心理學的研究并沒有越來越缺乏活力”。樂國安并不認為當前心理學的研究范式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他看來,實際上,實證主義范式仍然是主流,不僅行為實驗研究還是很流行,而且腦認知神經科學的快速發展更加穩固了實證的地位,即使是問卷調查,也講究嚴格的統計分析。當下流行的行為經濟學研究,實際上就是用心理學的實證方法研究經濟領域的行為。
在郭永玉看來,雖然心理學實證研究范式占據主流地位,但心理學不能忽視人文取向的研究。他認為,心理學科學研究取向,強調研究變量的可操作性、結論的可重復性和可證偽性,這有助于我們認識心理與行為的一般規律性。然而人的心理與行為不是純自然的范疇,而是社會歷史文化的產物,心理學研究當然離不開自然科學的邏輯和方法,但也需要滲透著研究者深厚的人文素養和深切的人文關懷。
堅持以問題為中心的研究
有學者表示,作為一門與現實密切聯系的學科,心理學應密切關注并聯系現實生活中的社會、心理問題,并在解決各種問題的基礎上進行新的理論探索。那么,未來心理學應該如何發展?
心理學研究取向的多元與綜合是未來心理學發展的趨勢。談及未來心理學的發展,車文博特別強調方法的交叉融合。他認為,應該堅持心理學的中間科學定向,把心理學視為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之間的一門中間科學,在心理學研究中,應堅持不以方法為中心而以問題為中心,根據研究對象選擇和確定研究方法,將自然科學方法與社會科學方法統一起來,實現方法的交叉融合,超越主觀與客觀對立的模式,實現客觀試驗范式和主觀經驗范式的整合。
樂國安表示,盡管科學心理學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但是仍不足以解釋和解決人類復雜的心理問題,科學心理學仍然有待推進,而人文取向的心理學研究對科學心理學的研究內容和方法是一種有益的豐富和補充。未來應該用多元的方法包括其他學科的方法,尤其是偏于質性研究的方法來研究偏向社會性的心理學問題。
郭永玉對此表示認同,他說,心理學應該是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的統一、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統一。社會科學的心理學也是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統一,那種認為認知神經科學是基礎研究,社會科學的心理學研究是應用研究的觀點是片面的。實證主義仍然需要堅持,但實證主義可以貫徹人文精神并落實到社會科學研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