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具有本土意義的社會學
- 2016-02-15 10:18:00
- admin 轉貼
中國社會正處于轉型時期,新生事物層出不窮,因此需要對其進行學理的解釋、分析。這樣的年代正是社會學研究大顯身手的絕好時機,同時,社會也最需要社會學。因此,我們應當珍惜時代提供的歷史機遇,為創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氣派的社會學盡自己的力量。
中國社會學的重建已走過三十余年,社會學研究也取得了舉世公認的成就,其影響也日益擴大。中國社會學自恢復、重建以來,一直秉持關懷現實社會的學術傳統,在解釋社會現象、分析社會事實、揭示社會問題、回應時代重大發展課題方面作出了應有的貢獻。社會結構、社會流動、社會階層、社會組織、社會建設等學術概念逐漸普及,正成為人們透視社會的重要工具,社會學的知識體系也日益在社會生活中發揮應有作用。
一門學科的成長、成熟,需要不斷地對自身成長軌跡進行學術考問,如此才能使學術演化之路更為順當、健康。我們在充分肯定社會學恢復、重建以來取得的巨大成就基礎上,也應對這門學科存在的問題予以關注。唯有如此,才能使這門學科更好地成長,更好地為社會服務。
那么,當代中國社會學到底存在些什么問題呢?
對時代重大主題的探索有待深化。盡管社會學重建以來,研究主題頗多,研究領域相當廣泛,但不免使人有散亂、凌亂之感。研究內容似乎無所不包、應用無所不能,但研究的主線還不夠突出、鮮明。因此,人們總有什么都可被社會學研究,但又很難捕捉其精神實質的感覺。社會學的研究內容當然豐富多彩,可以五花八門,但作為一門經世之學,無疑應以時代發展中的重大主題作為自己的研究主線,如政府—市場—社會之關系、中國特色的現代化實踐和理論。
對實證研究有所輕視。面對現實生活、解釋豐富多彩的社會現象,就必須回到社會現象發生之場所,所以,到現場作調查研究是社會學研究的基本原則。但事實卻并非如此:本應到現象發生現場觀察、訪談、求證的課題,因多種原因只能采用二手資料;應深入實際生活調查的研究,研究者卻做得不夠扎實;問卷調查本應與其他方法配合運用才能真正揭示事物運行的本來面目,而現在運用所謂的先進方法,通過電話、網絡完成發放、回收,然后依靠電腦分析、得出結論;甚至不少說明中國本土事實、現象的研究不得不依靠外國人的二手資料。
以既有的理論模式、特別是西方社會學理論模型分析中國現實。學術、學問應具有一定的共性,但中國文化深厚、歷史悠久,必然會產生具有自身特點的社會學,也必然形成具有中國本土特色的社會學理論。比如,同樣是政府—市場—社會之關系,在中國社會,由于政府力量比較強大,其性狀肯定有別于西方社會的政府?,F在一些學者以西方的社會學理論來套中國現實,將十分生動、豐富多彩的中國本土特色納入西方社會學的套路中,得到了很多似是而非的結論。
理論提煉欠缺。當運用社會學的概念體系描述、分析豐富的、生動的社會現象時,應當適時地進行學理意義上的歸納,使豐富的素材成為構建學術大廈的“磚”和“瓦”。不然,素材是無序的,研究無法上升到理論高度,對豐富知識體系的作用也不大。事實上,近年中國社會學家對中國社會的考察成果相當豐碩,如社會分層、社會流動、城鎮化、社會組織、單位制,但在對這些范疇進行深刻揭示的同時,理論自覺還不夠,缺乏必要的理論提煉。構建中國社會學必須形成具有中國本土特色的一系列社會學基本范疇,這需要在學術研究過程中時刻重視理論的歸納和提煉。
著作論述復雜化。一些社會學的學術論文冗長、艱澀,甚至很多專家都看不懂;即便論證通俗簡單的道理,或得出并不高深復雜的結論,文章也會繞圈子、故弄玄虛;一些作者甚至將問題復雜化作為學術追求,似乎越復雜越可證明其學問高深。相比之下,一些大學者的論著,更為通俗易懂。社會學的研究,學問就在日常生活中,應善于用學術的方法和手段將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梳理清楚、理出頭緒。
中國社會正處于轉型時期,新生事物層出不窮,因此需要對其進行學理的解釋、分析。這樣的年代正是社會學研究大顯身手的絕好時機,同時,社會也最需要社會學。因此,我們應當珍惜時代提供的歷史機遇,為創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氣派的社會學盡自己的力量。
認真做好材料積累的工作。一門學問的成熟自有其內在規律,作為觀照現實的社會學,其成長必將經歷材料積累—范疇歸納—理論建構之“三部曲”。材料積累是起始點,而實證是材料積累不可缺少的基礎性工作,只有深入現場才能查明社會事實、社會現象的本來面目,才能為社會學理論提供真實的素材。社會學的研究范圍非常廣,所以材料積累的任務十分艱巨,但這是社會學研究首先應做的工作。
遵循必要的學術規范。所謂學術規范,便是在進行研究的過程中遵循一定的學理規矩,對于社會學而言就是遵循社會學的基本理念、基本原則、基本要求。比如,各種社會調查都有一定的意義和特定的目的,其他學科同樣也可以進行社會調查,但社會學的社會調查應當遵循社會學的規范。這樣的社會調查所收集的資料才符合社會學學理的要求,才能夠起到材料積累作用,所收集的素材才對學科建設有意義。
適時地進行概念、范疇的歸納工作。在進行材料積累時,應當對理論提煉、歸納有所考慮,并在條件成熟時及時進行理論提煉的工作。這既是學術研究提升之要求,也是理論研究工作所必需。比如,我們調查了社區的特質、基本要素、結構、運作之后,就能建構中國的社區理論。西方社會的社區建立在個人本位、自下而上形成的社會的基礎上,個人解決不了的問題要依靠社區、行業協會這類共同體,社區、自組織無法解決時就要依靠政府。而中國社會是自上而下組成的,社區這種共同體歷來就發育不全,但現在政府職能需要回歸,于是理順社會與個人之間的關系就需要重建社區。我們的社區不是個人自發形成的,而是政府動員、組織起來的。這樣的結果是,居民參與不足、志愿者缺乏成為社區中的常見問題。社會運行確實需要社區,因為社區事實上已經存在于個體的社會生活中。因此,在調查清楚中國社區基本面貌的基礎上,構建對中國社會有解釋力的社區范疇、社區理論具有極大意義。
中國社會學只有將社會學學科內一系列重要的范疇梳理清楚,才能建立起真正是中國特色的、具有中國本土意義的社會學理論。這樣的社會學,才能稱得上是中國的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