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量研究方法與現代社會科學
- 2016-02-15 11:20:00
- admin 轉貼
現代社會學或社會科學起源于19世紀中期的歐洲,是一門運用科學方法研究現代社會現象之間關系的學科。法國社會學家孔德首創“社會學”一詞,倡導用實證主義的方法來研究現代社會。實證主義拒斥形而上學,主張以科學的經驗研究代替空洞的思辨、主觀的臆測,認為除了觀察到的以事實為依據的知識外,沒有任何真實的知識。在孔德當時提出的實證主義社會學中,并沒有今天社會科學定量和定性方法之間的分野或分裂。實證主義研究并不排斥定性研究,更不等同于定量研究。許多很好的定性研究,基于觀察所得的經驗資料,運用科學主義的歸納邏輯,也可以被歸入實證主義的范疇。
實證主義社會學與統計學方法的結合,淵源于另一個法國社會學家、現代實證主義社會學的奠基人之一——涂爾干。涂爾干將社會學定義為研究社會群體層次而不是個體層次現象的學科,而統計學為研究群體層次的現象提供了一種有力的工具。他所著《自殺論》一書,更是成為運用統計數據進行實證社會研究和理論建構的典范。這種實證主義的科學研究方法后來被引入了美國社會學界,在哥倫比亞大學得以發揚光大,造就了以拉扎斯菲爾德和默頓為代表的“哥倫比亞學派”20世紀中葉的輝煌。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由于研究所需的統計資料支離破碎,統計學作為一門學科也剛剛開始發展。社會研究中所使用的定量方法均比較簡單,僅僅停留在一般描述性統計的層次上。二戰之后,統計學方法迅速發展,為科學研究目的而收集的復雜抽樣調查數據也向越來越多的學者公開。定量研究方法在社會研究領域得到了更加廣泛的應用。社會學家不僅將統計學家和計量經濟學家發展出來的定量統計模型應用到社會學問題的研究上,而且還根據社會學研究的特定問題,發展出了一系列新的應用統計模型,并滲透到其他學科領域的研究工作中。過去50年里,社會學研究總的趨勢是向更為嚴格的科學主義取向、更為專業化的方向發展,而這種發展在相當程度上是以統計學的廣泛應用為基礎的。這可以從主要社會學期刊所發表文獻不斷提升的統計分析水平上反映出來。同樣的趨勢也存在于經濟學(最成熟)、政治學、管理學、教育學、人口學的研究中。
與其他一些社會科學學科(如經濟學)不同的是,社會學在定量化研究水平大幅提升的同時,學科內部在方法論上的隔閡卻越來越深。定量研究的擴展伴隨著來自定性研究擁護者的不斷批評。一般認為,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各有利弊,在研究中可以相互補充。但是社會現象的本質特征決定了統計學必然作為起核心作用的研究工具,并且會占據越來越重要的位置。正像其他研究方法一樣,定量方法并不完美,有其缺點和局限,但它仍然是理解社會和變遷最好的手段和工具。
社會科學要研究的社會現象是由不同的個體組成的,其本質是它的變異性。如果組成社會的每個人都是一樣的,就像實驗室里的小白鼠一樣,社會科學的研究的任務就會大大簡化。而事實不是這樣。如何描述和刻畫這種變異呢?唯一的選擇是統計學。所以,我們說,研究社會群體層次的現象,統計學是不可或缺的工具。統計學之于社會科學,就猶如顯微鏡之于生物科學,或高倍望遠鏡之于天文科學,它能幫助我們看到肉眼看不到、常識感知不到的社會群體之間的差異模式。有一個著名的比喻說,統計學是一根路燈柱,醉漢(對統計一知半解的)只用它做支持的拐杖,而真正的研究者則可以用它來照明,這也是統計學對于現代社會科學研究真正的意義所在。
從事定量社會科學研究要比其他大而化之、侃侃而談的傳統的人文社會研究門檻要高,要求研究者有嚴謹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系統的統計課程訓練。然而,很多人僅僅將定量研究方法理解為一種技術,是因為他們將這種研究看做定量研究的全部。一項好的定量社會科學研究,必須首先是一項好的社會科學研究,定量方法只是手段。美國社會學家鄧肯就認為,定量化單獨并不等同于科學推理,有的時候反而令人誤入歧途。用他自己的話說:“我們常常會看到一種我稱之為 ‘統計學主義’的病癥:即認為計算就是做研究的同義詞,那種認為統計學是科學方法論的完整的充分的基礎的天真想法,那種迷信統計公式可以幫我們評估各種不同理論的相對優點,或一個原因的重要性。”
如何避免“統計學主義”之病,鄧肯提出了兩條可能的途徑:一是提高社會測量的水平,二是強調對社會過程的概念化以及在研究設計中體現出這種概念化的社會過程。我們提出什么樣的研究問題,做出什么樣的研究假設,搜集什么樣的研究數據,如何理解分析研究的結果,很大程度上均受到理論導向的影響。沒有理論導向的經驗研究是無本之末,無源之水。我們對理論的理解以及從實際訪談和個案研究中得到的對特定社會現象的深度把握,應當體現在這個概念化的過程和研究設計中。最后,我們的研究能不能成立,也有賴于定量研究最后的檢驗。
“工夫在詩外”。理論思維素養的訓練,無法從社會統計學課程中得到,但卻是社會學定量研究所必需的。一項好的定量研究,一定是理論概念和統計技術的完美結合。研究者的理論素養體現在研究設計之中。一個嚴肅的學者應當清楚地意識到這種局限,并將超越這種局限看作一種學術和智力上的挑戰,而不是完全放棄。
社會科學中的定性與定量研究的方法論之爭,或許永遠不會停止。哪種方法更好,完全取決于學者的研究取向。希望格致出版社推出的“格致方法·定量研究系列”譯叢在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者中,造就更多的能夠欣賞和從事定量研究的“得其門而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