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輿論生態 強化輿情研究
- 2016-07-27 13:40:00
- admin 轉貼
隨著新技術的發展和運用,傳播載體快速更新,傳播樣態日益豐富。深刻認識輿論的生成演變,科學改善輿論生態,對定國安邦、社會治理等具有重要意義。對此,需要加強對輿論學相關理論與實踐的研究。
主流媒體要成為“壓艙石”
在當前更為開放的網絡輿論環境中,如何建構科學健康的輿論生態,做好黨的新聞輿論工作,需要從多方面著手。
人民網副總編輯、人民網輿情監測室副主任董盟君認為,在移動端日益成為輿論“發酵場”的背景下,新聞工作需要優化資源配置,將資源從紙媒、廣電等傳統媒體拓展到互聯網新媒體。“從供給側入手改善輿論生態”,主流媒體要保障和增加內容供給,對沖自媒體上的輿論偏差,成為社會輿論的“壓艙石”。
在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沈陽看來,政府的信息公開也要進行改革,把大量對普通民眾有用的信息投放到整個輿論市場中去,與需求側達到一種適配,使信息需求側和供給側之間的關系得到基本平衡。“在需求側要提醒網民理性表達,同時,也要提醒相關部門強化信息的共享機制和開放意識。”
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院長張昆認為,當下社會需要更加理性的聲音,需要專業媒體的權威性。
對于如何提高輿論引導能力,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所長唐緒軍認為,重要的是樹立科學的理論思維和正確的思想方法,防止簡單化、片面化,把理論工作和輿論工作更好地結合起來,把理論上的正本清源與輿論上的有效引導結合起來,提升宣傳思想工作整體水平。
輿情研究是基礎性工作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特別強調了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是治國理政、定國安邦的大事。
“把‘新聞宣傳工作’改成‘新聞輿論工作’,這體現了黨對輿論認識的一個新高度。”唐緒軍表示,互聯網及相關媒介技術的迅速發展與廣泛應用,使得輿論成為影響政府決策的一個重要因素。從“宣傳”到“輿論”,可以看出新聞工作主體和客體的變化過程,輿論的主體是普通民眾,輿論流向已從以往自上而下的單線型傳播變為目前的多向型傳播。
唐緒軍認為,輿情研究是基礎性工作,大數據時代為我們研究輿論、把握輿情提供了有利的條件。而在輿情分析研究之前,首先要清楚輿論場的形成及其運行機制。復旦大學傳媒與輿情調查中心主任童兵就“潛在輿論場”做了解讀,他認為,潛在輿論是當下中國社會生活中非常重要的輿論,主體連接的是家人、鄰里、朋友、師生等社會組群,借助書信、電話、手機、微博、微信等媒介直接傳遞某些話題,同官方輿論、民間輿論以及海外輿論相比較,有其特殊性。他認為,認識和把握潛在輿論是實施社會綜合治理的新的著力點。
童兵認為,如果對潛在輿論缺乏深刻的洞察和把握,就談不上社會綜合治理的實現。對官方輿論、民間輿論和潛在輿論三股輿論力量有全面的認知和把握,就能夠使這三股輿論力量保持正常關系,在這種條件下,潛在輿論就有可能成為一種新的潛力,成為社會治理的正能量和社會發展的動力。
完善輿論學學科體系
面對當前中國社會發展和輿論研究發展的歷史契機,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輿論學研究委員會會長謝耘耕認為,未來我國輿論學研究應該在厘清輿論學本體問題的基礎上,積極借鑒吸收其他相關學科的理論精華,構建原創性理論模型,持續加強理論框架的創新,不斷完善輿論學學科體系,為科學闡釋輿論現象和進行輿情監管提供科學依據、指引。
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鄒振東認為,輿論研究經歷三個時代,第一是輿情監測時代,相當于“水溫監測”。第二是輿情應對時代,相當于危機管理。在第三個時代,需要讓輿論學“回家”,要回到輿論學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來確認輿論學的發展,定義它的范圍、半徑和價值。在鄒振東看來,必須把輿論研究的范圍從輿論研究和媒介研究擴大出來;必須把輿論研究從新聞理論和大眾傳播理論中超越出來;必須把輿論研究的方法從樣本研究方法中解放出來。
謝耘耕對中國輿論學科體系的建設提出初步構想,其中包括加強輿論學理論框架的創新,完善輿論學研究方法體系,出版會刊、教材、專著,培養復合型輿論創新人才和應用人才,建立學術規范、行業標準以及從業人員職業道德準則,構建輿論支持系統,設立輿論學學會獎,等等。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王潤澤表示,“中國歷史、政治傳統、社會生活中關于輿論的豐富思想是世界輿論學術的重要部分,學界可圍繞這些進行深層次的討論,推動中國輿論學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