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學帝國主義
- 2017-07-31 13:23:00
- 陳夢根 轉貼
大約十多年前,學界曾經掀起過一波有關經濟學帝國主義的熱議。那時,作為一名財經大學的學生,我為經濟學成為顯學感到高興,也為經濟學分析方法被拓展應用于社會、歷史、心理、行為等諸多領域的強大功力而深深折服。
其實,回顧學術發展史,有關帝國主義的說法和爭論延續了很長一段時間,不少學科都曾冠以帝國主義之名。人文社科領域中稱霸最早的是哲學帝國主義,這個提法現在已很少聽到,但在古代中國和歐洲,幾乎一切學問都可歸為哲學。隨著近代實驗科學的興起,哲學開始勢微,為其他學科的崛起和擴張提供了機會。較早的是歷史學,憑借自身學術資源及與政治勢力的親緣關系,歷史學帝國主義的說法不脛而起。當然,也有其他一些學科不大服氣,比如社會學,甫一露臉便有稱霸野心,但社會學似乎從未獲得顯學地位。
此后,便是經濟學帝國主義的說法甚囂塵上。這不得不提及加里·S.貝克爾,作為“經濟學帝國主義”的開山鼻祖,也算是20世紀名動天下的經濟學家之一,他幾乎對社會科學所有學科都產生了不小影響。貝克爾開辟了一個以前只是社會學家、人類學家和心理學家關心的研究領域,把經濟理論運用于對人類行為的研究,包括諸多過去同市場力量沒有聯系的領域,如社會學、政治學、人口學、犯罪學和生物學等,其代表作是《人類行為的經濟分析》。貝克爾將經濟學的視野拓展到犯罪、婚姻、家庭、歧視、偏好形成等社會問題上,正因如此,沙克爾頓稱他是“作為帝國創建者的經濟學家”,1992年貝克爾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于是,經濟學家開始披堅執銳,所向披靡,不斷侵入遙遠的知識領域,幾乎無所不談,小到企業、家庭,大到國家、社會、國際關系,傳統領域如貨幣、財政、就業、價格,新辟領域如股票、合作、集團行動等。從學科分化的意義上說,經濟學已拱手作別哲學,其三大分析方法即成本收益分析、均衡分析和邊際分析,以及供求關系、利益最大化、理性選擇、交易成本等理論大行其道,不斷被用來解釋許多非經濟問題。
經濟學得以冠之帝國主義,屢屢攻城略地,一方面依賴于自身所建立的一套理論,另一方面在于統計模型的武裝。正是統計方法的不斷引入,為經濟學發展注入了科學精神,經濟學才得以日益工程技術化,真正獲得強大的功力。實際上,統計學在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工程技術幾乎所有領域都有著廣泛而深入的應用,無論哪門學科都要與數據打交道,都會用到統計分析方法。相比之下,當今人類知識寶庫中似乎還沒有任何一個學科,能夠像統計學那樣在其他學科領域應用如此之廣,好似如魚得水一般。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如果真要給一個學科加上帝國主義的桂冠,統計學可能才是真正當之無愧的。
統計是一門古老的學問,也是一門常新的學問。據記載,我國夏禹時代,地分九州,人口1355萬,《尚書·禹貢》記述了九州的基本土地狀況,被西方經濟學家推崇為“統計學最早的萌芽”。從學科意義上說,統計學產生于17世紀中葉的英國,創始人是威廉·配第(1623—1687),代表作是《政治算術》一書。在這部書中,他運用統計方法對英國、法國與荷蘭三國的國情國力作了系統的數量對比分析,從而為統計學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方法論基礎。馬克思稱配第“是政治經濟學之父,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說是統計學的創始人”。“統計”(statistics)一詞源自現代拉丁語statisticumcollegium(國會)和意大利語中statista(國民或政治家),德語中statistik最早是由高特弗瑞德·阿亨瓦爾(1749年)使用,表示對國家資料進行分析的學問,即“研究國家的科學”。稍晚,大約在18世紀末“統計”一詞被引入英語。根據《大英百科全書》的解釋,統計學是一種收集數據、分析數據,并根據數據進行推斷的藝術和科學。漢語中的“統計”指對某一現象有關數據的搜集、整理、計算和分析,有合計、總計的意思,較早的記載是明朝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經籍會通一》:“古今書籍,統計一代,前后之藏,往往無過十萬;統計一朝,公私之蓄,往往不能十萬?!?/p>
20世紀以前,統計學的領域主要是人口統計、生命統計、社會統計和經濟統計,隨著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推斷統計迅速壯大,與描述統計比肩發展。于是,統計的范疇幾乎覆蓋了社會生活的所有領域,成為通用的方法論科學,被廣泛用于研究社會和自然界的各個方面。統計通過收集數據和分析數據來認識未知現象,在各行各業中應用廣泛,均值、方差、指數、抽樣、概率、實驗設計、正態分布這些概念已經滲透到社會的方方面面,而經濟增速、物價指數、工資水平等統計指標更是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不經意間我們每一個人都已離不開統計,無不在“統計”與“被統計”中生活著。統計方法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幾乎所有領域都有著廣泛的應用,包括水文、地質、考古、遺傳、地理、農業、工程、航天、軍事、醫藥、心理、物理、化學、氣象、人類學、生態學、動物學、流行病學、水產漁業,也包括政治、經濟、管理、文化、教育、法律、歷史、傳媒、體育等,以及保險精算、選舉預測、醫學診斷、氣象預測、環境保護、宗教事務、核技術等。特別是當我們進入一個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時代后,這種勢頭還在不斷強化,統計的重要性更加突顯。正如英國作家、社會評論家H·G.威爾斯所說:“統計思維總有一天會像讀與寫一樣成為一個有效率公民的必備能力。”
如果說哲學帝國主義、歷史學帝國主義、社會學帝國主義、經濟學帝國主義,多少可能會有一些懷疑和異議,而講統計學帝國主義,可能更容易被人接受。原因在于,不同于經濟學帝國主義或其他帝國主義,以往不同學科所謂帝國主義更多地屬于學域層面,表現為學術領地的爭奪,可能有爭利的因素;而統計學帝國主義更多地屬于工具層面,表現為研究方法的植入,互惠的因素更明顯。并且,經濟學等帝國主義的擴張很大程度上是研究視角的問題,往往會摻入價值判斷的因素,包含主觀的成分,可謂見仁見智,難免受到質疑。若說統計學帝國主義,則是統計方法為其他學科或領域所用,是引入一種新的科學、高效的武器,有助于本學科領域的發展,客觀的成分更多一些,受到批判的可能性自然更小。實踐上看,一個明顯的現象就是,經濟學帝國主義已經受到一些譴責,反對者會舉出無數例子來證明慣常的經濟學概括在多大程度上有悖于事實,如效率與公平之間的矛盾。當今社會,已進入一個基于實據分析或決策的時代,沒有數據說話往往不足為信,這自然要用到統計學知識。相比于經濟學帝國主義的高調和張揚,統計學帝國主義則更為低調和內斂。
這里談統計學帝國主義,并不是要宣揚統計學的專業優越感。實在地講,在中國目前的環境下,統計學還遠沒有真正的優越感。統計思想和方法在其他領域的應用可能也還有待于進一步深化與提升,甚至一些學術研究中為統計而統計、為發表而統計的現象也不少,統計理念的推廣和統計應用的改進仍需不斷努力。學術上的帝國主義表面看似乎是某個學科擴大自己的領域,侵蝕別人的地盤,甚至被視為學術界的“火并”,但往深里想,這種觀點是狹隘的,有失偏頗。從根本上說,這體現的是學術的競爭,不同學科交叉與融合應該是值得鼓勵的。回過頭去看,歷史上不同學科的帝國主義傾向大多是符合人類社會發展潮流的,有助于深化人們對世界的認識,也算是人類文明史的珍貴印記。學科帝國主義本質上是科學帝國主義的表現,一個新興領域的崛起可能伴隨傳統學科的收縮,但這種競爭很難說誰是贏家誰是輸家,不過可以明確的一點是,這本身其實就是一種進步,表現為人類知識體系的不斷外移。
德國學者斯勒茲曾說:“統計是動態的歷史,歷史是靜態的統計?!边@句話聽起來似乎哲學味十足,但細想之,何嘗不是如此呢!從哲學、歷史學、社會學到經濟學,再到統計學帝國主義,當今時代就是“科學帝國主義”的時代。從學域帝國主義到工具帝國主義,是否也能視作科學精神的發展呢?雖然在人類巨大的無知面前,任何所謂的“帝國主義”可能都是渺小的,但不管怎樣,可以預見的是在數字化生活的今天,統計學帝國主義的傾向或將不斷加強。如果眼界再放得開些,應該看到,科學并非人類生活的一切,科學之外有藝術,還有宗教,而藝術需要夸張,宗教需要信仰。
最后想說的是,在這里談論統計學帝國主義,并不是要較學科之長短,而是想倡導大家更深刻地了解統計在不同專業領域的廣泛應用,更好地理解統計和用好統計,不同學科加強交流,使統計成為幫助人們分析、研究和決策的科學利器。當前,在統計學思想指導下處理生活、學習和工作中與(大)數據相關問題的能力,已成為數字化社會公民必備的基本素質。如果這篇小文章能讓更多人認識到統計的用處,多一些人將孩子送去學統計,單位招聘時能更多地選擇一些統計專業的畢業生,也就感到很欣慰了。
(作者:陳夢根 北京師范大學統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