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社會心態與行為》——江蘇省調查研究報告
- 2020-02-27 18:38:00
- 河海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 原創
主持單位:河海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
參與單位:河海大學長江保護與綠色發展研究院
河海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社會調查中心
河海大學亞洲研究中心
主持人:河海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 施國慶教授、博導
參加人:孫中艮 劉會聰 段太香 楊 棄 徐雋倬 顧立坤
江蘇南京
2020年2月17日
2020年1月以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簡稱“新冠肺炎”)疫情不斷發展并且波及全國和世界,成為全球關注的重大公共衛生事件,已成為黨中央、國務院、地方政府和全社會廣大人民群眾極為關心的重大事件。在全民防疫抗役行動持續一段時間后,為深入了解公眾對新冠肺炎疫情的關注、態度、行為方式、對公眾家庭生活和社會經濟影響認知,為地方政府疫情防控提供信息和重要決策依據,河海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發起進行了“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心理與行為調查”研究工作。參與單位為河海大學長江保護與綠色發展研究院、公共管理學院社會調查中心、亞洲研究中心。
一、社會調查基本情況
本次調查針對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開展,重點放在江蘇和南京,采用滾雪球抽樣法和 PPS 抽樣法。本報告數據截取 2020 年 2 月 12 日零點數據,共回收江蘇省有效問卷 1199 份。
本次受訪者主要包括填寫問卷時位于江蘇、戶籍所在地為江蘇和工作學習所在地為江蘇的人員。受新冠肺炎疫情的限制,本次調查主要是通過網上填寫來文成,基于滾雪球抽樣法開展調查,受訪者主要集中于在讀學生、教師、機關事業單位和企業職工等。填寫問卷的人員年齡覆蓋各個年齡段但主要集中在 18-50 歲,非農業戶籍人口占 67.97%,本科和研究生學歷占 87.49%。
主要調查公眾的心理層面、公眾對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獲取與認知、新冠肺炎疫情對公眾行為與家庭生活的影響、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與社會的影響、政府防疫措施的行為與公眾感知、下一步本地防控和社會經濟恢復工作安排的態度、疫情控制后社會最關注的經濟社會問題。
二、社會調查結果
1.公眾的心理層面
調查表明,總體來看,江蘇省群眾整體上對于新冠肺炎疫情態度為相當關注,對事態發展非常重視,認為疫情影響非常嚴重。對所在小區、社區、街道的疫情發生情況知情,對確診、疑似患者普遍表示同情,對于控制、戰勝疫情持積極樂觀的心態,相信在國家的嚴格管理下,疫情能夠得到有效的控制。
公眾對于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事件普遍表現出了極大的關注,96%表示“非常關注”(63%)和“比較關注”(33%);對新冠肺炎疫情總體上的重視程度很高,98%表示“非常重視”(75%)和“比較重視”(23%)。81%被調查者每天花費 1小時以上關注疫情相關新聞。群眾對居住所在小區/居民點、社區、街道內存在有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居家進行醫學隔離觀察人員情況基本上都了解,普遍認為患者值得同情、應該得到社會各界相應的幫助。絕大部分群眾對于打對抗贏新冠肺炎戰役持樂觀態度,90%表示“非常有信心”(60%)和“比較有信心”(30%)。
2.公眾對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獲取與認知
在本次調查中,絕大多數受訪者認為新冠肺炎疫情嚴重,信息傳播途徑多元化,新興媒體作用顯著。97%受訪者認為疫情“非常嚴重”(66%)和“較為嚴重”(31%)。獲得信息的主要途徑為微信、微博、抖音等新興媒體(42%)和報紙、電視和廣播等傳統媒體(33%),親友(14%)、鄉鎮工作人員(8%)傳播發揮作用。受訪者對疫情知識有比較正確和客觀的認知。主要關注新冠肺炎疫情的形成機制、防范辦法和公布的受影響城市信息和對應措施。
3.新冠肺炎疫情對公眾行為與家庭生活的影響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絕大部分受訪者及時調整了春節假期的出行和聚會計劃,積極響應政府防疫政策措施,調整個人和家庭生活方式,部分家庭生活、工作、收入和心理受到一定負面影響,但是仍在可承受范圍之內。
調查表明,91.49%受訪者根據疫情信息及時調整了自己在春節期間的活動安排,絕大部分受訪者放棄了回鄉探親訪友、本地休假娛樂旅游、國內旅游、出國旅游,即使回鄉也縮短行程。98%受訪者比往年大幅度消減了春節期間的聚集活動次數。
受訪者對家庭受到影響的感知,22%認為工作受疫情影響導致家庭收入的減少,10%認為因為封閉措施暫時性的失去了工作和收入導致家庭生活陷入困難;34%認為對城市封閉帶來的部分物資短缺、物價上漲使生活成本提高存在焦慮;23%認為居家隔離生活會引發家庭矛盾和造成家庭壓力;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有過湖北地區生活史、有部分肺炎癥狀或帶有醫院標簽的人在疫情期間會受工到排斥,4%的受訪者對受到排斥現象存在焦慮。
4.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與社會的影響
受訪者認為疫情對經濟社會直接沖擊比較嚴重。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對經濟社會影響的程度不盡相同,基于對江蘇省調查分析,受訪者認為影響最大的即為經濟衰退,經濟增長速度下降(4.82/5),次之為小微企業倒閉,職工下崗失業(3.65/5),國家財力耗費,經濟損失,國力受一定影響(3.63/5),境外投資、貿易活動減少、效益下降居于第三位(3.56/5),具體的分析如下:
對 15 個的影響調查結果見圖 8-1。
圖 8- 1 疫情對經濟社會影響分析
5.政府防疫措施的行為與公眾感知
調查表明,江蘇省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防疫措施且防疫措施的公眾接受程度很高,很有效。
圖 8- 2 您所在的地方政府與社區采取的措施
90%以上被調查認為江蘇省采取的措施是有效的,且對于江蘇省采取的 21 項措施中,大部分被調查都認為所在社區和地方政府落實到位,江蘇省的基層社區和組織也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對防疫措施的落實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6.下一步本地防控和社會經濟恢復工作安排的態度
受訪者對下一階段疫情防控和社會經濟恢復態度復雜:
96.41%受訪者“仍然需要繼續防控,直至疫情完全結束再恢復工作和正常生產生活和學習”選擇同意或基本同意。
55.46%對“應該抓緊恢復正常生產生活和學習”選擇同意(20.18%)或基本同意(35.28%)。
70.81%和 53.21%“學生可以正常恢復上課”和“企業正常開工、商業正常開業”表示不同意,占比相對比大。
96.24%“酌情采取其他有必要的措施”同意或基本同意。
89.15%受訪者對“各單位酌情而定”選擇同意(51.46%)或者基本同意(37.70%)。
7.疫情控制后社會最關注的經濟社會問題
調查表明,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后社會經濟問題調查中,關注比較多的主要包括公共交通、商貿服務業、企事業單位、教育與日常生活、農業生產等方面。公眾對于公共交通的關注程度比較高,而在農業生產方面受訪者認為疫情的封閉措施對農業生產產生了比較大的負面影響,但認為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只是暫時,希望能在疫情控制之后盡快恢復城市交通、生產生活,恢復學校教育。
三、調查結論
調查結果表明,江蘇省市民對疫情防控十分關注、重視,認為疫情影響十分嚴重,充分認可政府制定的政策和采取的防控措施行動,積極認真地參與疫情防控,通過多種媒體關注疫情和學習防疫知識,及時調整自己和家庭的春節期間的出行、聚會活動和日常行為方式,十分關注疫情對經濟社會的影響,高度關注疫情后的經濟社會恢復。
調查說明,江蘇省在疫情防控應對方面制定了大量比較科學的政策,采取了卓有成效的措施和行動,各級政府、企事業單位、社區和群眾團結協作,成效顯著,既有效地防控疫情傳播和形勢惡化,又保證了城市社會經濟的基本正常運行和人民群眾日常生活的基本保障。目前,如何實現“防控確保安全與經濟社會逐步恢復和發展”兩手都抓好,變危為機,實現江蘇既穩又快的社會經濟發展目標,是亟需研究、決策和采取行動的關鍵事項。目前,一方面繼續抓好疫情防控工作,一方面需要將工作重心重點轉移到逐步恢復城市經濟社會正常運行和發展上來。
四、建議
建議:統籌抓好全國防疫和經濟社會秩序恢復
根據河海大學 2020 年 2 月 10-12 日組織的《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心理與行為調查》江蘇省 1199 份問卷的統計分析結果表明,江蘇省人民群眾整體上對于新冠肺炎疫情態度為相當關注,對事態發展非常重視,認為疫情影響非常嚴重,對疫情認知比較正確和客觀,新冠肺炎疫情對公眾行為與家庭生活產生了顯著影響,絕大部分受訪者根據疫情信息及時調整了自己在春節期間的活動安排,對政府采取的措施接受程度很高,地方政府和社區落實到位、作用積極、措施有效。疫情對經濟社會直接沖擊比較嚴重,特別是經濟衰退、經濟增長速度下降,小微企業倒閉、職工下崗失業,境外投資、貿易活動減少、效益下降,國家財政耗費、經濟損失、國力受到影響,大中型企業虧損、績效下降等;對下一階段疫情防控和社會經濟恢復態度復雜,支持酌情采取其他有必要的措施,酌情而定企業復工、商業復業和學生復學。最關注疫情控制后的經濟社會問題主要包括公共交通、商貿服務業、企事業單位、教育與日常生活、農業生產等恢復方面,希望能在疫情控制之后盡快恢復城市交通、生產生活和學校教育。
根據 2 月 12 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會關于“統籌疫情防控與經濟社會秩序恢復的四點重大判斷和政策意見,綜合評估全國、湖北及武漢和江蘇的疫情形勢動演化情況及趨勢,結合問卷調查成果,我們認為:江蘇省疫情形勢總體上是可控的,社會治理總體戰略重心逐步轉移可以從目前實施“防疫、經濟社會恢復”“兩手抓、兩手硬”戰略,盡快過渡到“以經濟社會秩序恢復為主,兼顧防疫”,再根據疫情控制動態變化情況盡快轉入恢復到經濟社會發展運行常態。具體建議如下:
一、 繼續做好疫情防控,適度調整防控策略
(一)以“盯住人“為主要目標。盯住新冠肺炎傳播的主要載體-新冠肺炎患者或疑似患者、可能感染者,完善快速識別-分流診治體系。通過在蘇人員的發熱監測和送診、識別、分流診療體系,使疑似新冠病人快速進入救治系統,盡可能最大限度地阻斷傳染源和減少密切接觸者。
1.所有確診病人一經核酸檢測確認立即收治到市縣(區)專門醫院,全力治療;
2.所有臨床診斷為疑似病人立即送檢核酸識別確認后分流診治,新冠肺炎病人進入專門醫院組織治療,非新冠肺炎病人進入其他普通醫院常規治療。核酸檢驗期間,按照傳染性肺病病人予以治療和隔離。
3.所有確診、疑似病例的密切接觸者經過流行病學調查確認后一律到政府指定的醫學觀察點,觀察 14 天,并可以通過進行核酸檢測進行甄別,甄別后分流管理,解除觀察或轉為疑似、確診者治療;
4.所有具有發熱、乏力、干咳、鼻塞、流涕、咽桶、腹瀉新冠肺炎臨床表現特征的人員,不管何時何地發現,立即認定為可能感染者,一律送至發熱門診進行臨床診斷、甄別,確診和疑似病人分流到專門醫院診治,普通病人到普通醫院常規治療;
5.所有確診、疑似病人符合出院標準后,居家康復,按時報告身體情況 2 周。
(二)采用盯人模式后,防控重點在于識別發熱的可能感染者
實施快速的可能感染者人員識別和處置體系,保障城鄉居民日常生活生產活動和社會經濟系統正常運行。取消或廢止現有的交通工具、人員流動限制辦法。
1.開發和啟用“江蘇健康碼”系統。在全省公共場所及公共交通工具上使用,居民掃碼認證,每天首認一次、全天適用,綠碼在所有場所(工具)可以通行,紅碼和黃碼則需要按照有關規定(各市、縣區根據情況確定)進行處置(送診醫院或者留觀),保障人員正常流動。一旦識別出發熱者,安排發熱病人送醫院;
2. 繼續實施公共交通場所(工具)篩查識別發熱人員體系。在機場、地鐵、鐵路、公交、碼頭等站(場)、高速公路設立的監測閘口安裝紅外線掃描裝置進行監測和識別,由責任單位負責。
3.完善和實施公共服務場所篩查識別發熱人員制度。酒店、賓館、旅館、招待所、大中型超市、菜場、商場等經營場所和醫院、文化、藝術、博物、體育、健身、電信營業廳、銀行、證券類公共場所,采用掃碼認證進入,或紅外線掃描或測溫儀識別,由場所責任單位負責。
4.封閉的城市社區、居民小區管理。人員采用掃碼進出,采用測溫儀結合觀察法識別,由小區物業或社區負責。
5. 機關事業單位、企業及服務行業工作人員和中小學及幼兒院學生管理。進出單位掃碼進出,每日早晨采用紅外線掃描裝置或測溫儀識別,由所在單位負責。
6.非疫情嚴重地區返崗工作人員和學生管理。實行 14 日內自我體溫測量報告處置制度,由所在單位或者學校負責。
7.疫情嚴重地區返寧工作人員和學生限期隔離。對疫情嚴重地區(湖北、溫州)或與確診、疑似病例密切接觸者返寧人員,繼續實施限期隔離進行醫學觀察。繼續居家自我隔離二周。學生由學校負責。工作人員由居住地社區負責。
(三)減少聚集性傳染風險
1.防止醫院感染。統一設立發熱門診并嚴格管控和監測檢查。對所有發熱門診醫院的設施、設備、條件及門診流程、管理必須合規。凡發熱病人及確診、疑似病人密切接觸者通過必做核酸檢查。非發熱門診醫院一律不接受發熱病人診療。全力保障醫護人員特別是發熱門診和專門醫院的防護物資供應。
2.公共餐飲場所管理。疫情期間,所有機關企事業單位、企業、學校等各類單位一律采用分餐制,集體食堂采用輪餐制分流人員,不進行聚集性活動。所有公共餐飲場所,嚴格實行掃碼認證入內,并控制就餐人員密度。
3.公共住宿場所管理。賓館、旅社、招待所、學生宿舍、職工集體宿舍一律實施掃碼認證制度,防止聚集性交叉感染。
4.外地職工返崗。較大規模返崗職工來自疫情嚴重地區的企業需要制定專門的方案和具體措施,并經過當地縣級人民政府聯合防控指揮部批準執行。其他地區職工返崗不作限制。
5.外地高校學生返校。疫情嚴重地區學生規模較大的高等學校,制定學生返校計劃及返校后隔離醫學觀察方案及措施。省教育廳協同各校制定逐步返校的交通錯峰方案和相關措施,高校負責具體實施。其他地區學生返校不作限制。
6.鼓勵無場網上工作。政府開展網上政務、網上服務,利用網上辦事大廳,鼓勵各單位根據崗位任務特點,在疫情結束之前靈活采用居家工作、網上工作、網絡會議等模式,減少聚集。
7.大力支持電商服務。利用電商平臺開展網上咨詢、網上醫院問診、網上購物,引導電商平臺拓展業務做深做細疫情防控,壯大電商服務平臺方和供給方規模,推廣實體門店線上化,推廣智能快遞櫥柜。
(四)制定疫情過渡期防控管理辦法。制定明確、具體的實施辦法和防控具體措施要求,合理安排資金、設備和人員,明確責任單位、責任人和監督單位、監督人,建立實施檢查和督察制度,實行城市疫情防控體系正常運轉并隨疫情形勢變化而動態調整。
二、將經濟社會秩序恢復工作作為重中之重工作抓緊抓好
1.加快制定江蘇省抗疫經濟社會恢復計劃,制定相關政策和行政規章,并加快實施,逐步實現江蘇省經濟社會的有序恢復和正常運行。綜合考慮各類企業和商業服務業的疫情傳播風險、防疫能力和措施,盡快逐步恢復正常運營。
2.交通恢復。盡快恢復跨省、跨市、城際之間的公共交通的正常通行,容許企業正常運營。盡快全面恢復城市市內交通各類道路的正常通行、各類交通工具的正常使用和交通企業、出租車運營。保障物流、客流暢通。
3.商業服務業恢復。盡快恢復超市、蔬菜市場、藥店、理發店、物流、電信、維修、印刷等提供各類人民群眾日常生活必需服務的服務業恢復營業。餐飲業逐漸恢復營業,鼓勵餐飲企業開展多種網上經營與門店經營相結合,優先開展點餐-送餐、成品半成品定制、原材料代訂等不同經營活動,隨疫情變化再逐步調整經營方式。商業綜合體和大型商場,先進行商業模式改變,在過渡期開展網絡銷售經營,待疫情逐漸結束再恢復正常營業。
4.工業和科技企業復工復產。做好企業復工復產調度安排,分類管理,盡快安排分批有序復工復產,盡快實施,早日恢復正常狀態。優先安排復工復產的企業:國家和社會亟需的防護類物資、藥品、器械、設備等生產企業;具有較高管理水平、疫情防護能力的外資或合資企業;工作獨立性的物流、科技等類企業;高新技術類企業;職工工作/作業場所分散、獨立性強、疫情傳染機會相對較少、疫情嚴重地區人員少的生產性、工程建設類、礦山類企業等;國際投資和貿易類企業;投資、咨詢、規劃設計、金融、財務、會計、保險、評估、審計等科技服務企業。對勞動密集型、疫情防護條件較差、工人居住就餐集中的企業適度推遲復工復產。
5.文化旅游業恢復。盡快恢復非人群聚集的自然景觀為主的旅游風景區旅游業務營業,逐步有序恢復其他人文景觀旅游區營業。文化、娛樂、體育、博物、圖書、健身等類企業,在風險基本解除情況下逐步恢復經營。
6.教育恢復。各類學校,依照本地學生(中小學、幼兒園和大學生)多者優先、非疫情嚴重地區學生多高校優先的原則,確定先后復學次序。限制業余培訓類學校開學。
7.城市公共服務恢復。盡可能利用現有的和新開發的市民辦事大廳和網上辦公平臺,進行網上操作,減少人員聚集規模。
8.國際投資貿易和往來恢復。抓緊恢復中國與國際社會的交通聯系、人員往來、國際旅游、國際投資和貨物貿易活動。需及時提出針對性解決方案,避免產生嚴重的國際影響和經濟社會穩定問題。
三、制定相關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恢復的配套政策和措施
1.制定企業恢復支持政策。對受疫情影響的各類停工停產企業根據不同情況,在經營恢復、稅收減免、貼息貸款、信貸支持、財政補貼等方面予以支持和扶持。通過制定一系列的經濟、政策優惠措施等增強對大中型企業、小微企業的支持,降低企業可能面臨的資金斷裂、負債、信用等風險,幫助其平穩度過疫情風險期;針對企業面臨的職工工資支付壓力,推行和落實“共享員工”模式,緩解企業用工供需矛盾。增強《21 條舉措》的執行力度。強化人民銀行南京分行及江蘇省財政廳等八部門提出的《進一步強化金融支持防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二
十一條舉措》的執行力度;并根據需要,在職工工資穩定、社會保障和個稅等稅費繳納,以及住房租賃等方面擴大支持范圍或力度。
2.采取農業和農民支持措施。實地調研種植養殖業生產面臨的問題,多種途徑拓展應季蔬菜、水果、花卉等銷售方式;及時根據所在地的原料調整飼料配方,增加養殖戶飼料供給,減少其成本開支。借助當前互聯網、大數據、物流等技術增加種養殖業的網絡銷售,解決農戶的燃眉之急。
3.制定疫情處理特殊社會政策。及時建議國家和地方統一制定疫情期間的重要政策,包括:(1)新冠肺炎相關的醫療費用處理政策和管理辦法,對醫療和康復費用清算、補助核定、結算辦法予以規定,充分考慮確診、疑似、發熱待查、死亡未定等各種情況下的費用結算、支付和處置辦法;(2)制定針對企業各類雇傭人員在疫情期間的勞動與社會保障問題,包括工資、補貼、福利、五險一金繳納、加班補貼等一系列政策;(3)制定疫情防控期間各類人員的工資、補貼和福利政策、病亡人員的撫恤政策;(4)各類受政府安排的重要物資、材料、醫藥保障的生產、采購、運輸、配送的費用結算和處理辦法。從政策及實施管理源頭治理,避免后疫情時期的各類相關大規模信訪事件。
4.采取綜合措施穩定物價。受疫情期間的交通管制和社區封閉隔離影響,道路運輸能力降低,外地市場攤販無法返回江蘇,導致部分商品尤其是與居民生活密切相關的蔬菜瓜果等商品物價上漲,不利于居民生活與心理穩定。建議市政府相關部門要在確保安全基礎上,采取綜合措施,恢復和保障蔬菜瓜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