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re在线视频观看|日韩 欧美 国产 亚洲 制服|男人的天堂视频网站清风阁|亚洲经典激情春色另类|五月天精品视频

用當代社會心態理論指導實踐

2016-02-15 10:17:00
admin
轉貼


社會心態與主流意識形態相互作用,通過社會認同、情緒感染等機制對社會成員產生模糊的、情緒性的潛在影響。

當前中國社會正處于經濟發展、社會變遷、人口流動、文化沖擊、生活方式轉變、價值觀更新等過程中,各種矛盾凸顯。錯綜復雜的社會現實下,關于當代社會心態狀況的研究受到更多關注。中國社會科學院王俊秀、楊宜音等學者撰寫的三部專著《當代中國社會心態研究》、《社會心態理論:一種宏觀社會心理學范式》以及《中國社會心態研究報告》即是該領域的系列研究成果。

楊宜音梳理了國內外相關研究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社會心態的概念,認為社會心態透過整個社會的流行、輿論及社會成員的感受、信心、動機、情緒等得以表現。社會心態與主流意識形態相互作用,通過社會認同、情緒感染等機制對社會成員產生模糊的、情緒性的潛在影響。王俊秀借鑒社會文化以及心理學有關認知、情感、行為的分類方式,分析了社會心態的結構,制訂了測量社會心態的指標體系,認為社會心態由社會認知、社會情緒、社會價值觀和社會行為傾向四個一級指標構成。每個一級指標下有若干具體的二級指標,如社會認知包括社會安全感、公正感、信任感、支持感、社會認同與歸屬感等指標。同時他們總結了前人研究,探索了各項指標的測量方案。

楊宜音提出了解釋社會心態的“向上模型”和“向下模型”。前者較典型的社會心態形成機制有社會認同、情緒感染、去個體化,以及關系化、鑲嵌化。以“社會認同”為例,它是一種讓人們把自己歸屬于某個類別或群體的心理過程,通過這一過程人們會與歸屬群體產生微妙的心理聯系:認為自己具備這個群體成員的典型特征,甚至認為自己是這個群體的代表;產生“內群體偏好”,喜愛本群體成員,產生為本群體服務的歸因偏差。而當社會心態逐漸形成后就會作為一個整體自上而下影響個體和群體。

兩位作者及其團隊做了一系列社會心態實踐調查,總結歸納了其他學者的報告,分析了社會心態的發展態勢和反映的社會問題,發現我國居民社會安全感和生活滿意度在5點量表上的得分都介于3—3.5,略高于代表中等程度的3。但達不到“良好”的水平。其中,最令公眾感到不滿意和不安全的是食品問題,其次是醫療、消費品價格、交通等問題。此外,不同社會階層的公眾感受到的安全感有差異,階層越高,安全感越強。收入、住房等物質條件也會影響人們的生活滿意度。

社會信任總體狀況不理想。總體上看,2010年前后進行的信任調查數據較20世紀90年代的調查數據有較大幅度的下降。近兩年的調查發現,認為社會上大多數人“可信,不需要小心提防”的人不到一半。如果是陌生人,信任的比例會下降到20%—30%。七成市民認為我國社會欺騙現象嚴重。此外,不同的社會階層之間相互不信任,社會群體之間相互也不信任,特別是廣告、房地產、旅游餐飲、食品藥品等行業。導致這些行業失去信任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部分不法商人的欺詐行為,而這些不信任的心態導致了更嚴重的社會沖突和內耗。

研究者對特定群體的調查發現,農民工等弱勢群體需要更多關注。段志慧等學者的研究發現,近一半的農民工受到不公平對待的經歷“非常多”或“比較多”,他們普遍感覺到社會對他們的不公平;雖然渴望更公平的待遇,但面對這種不公時他們還是更多選擇了消極逃避。新生代農民工對生活的態度比較積極,對未來充滿希望,但是他們自我身份認同模糊,存在相對剝奪感,社會參與的意識也比較消極;他們得到的社會支持中,來自企業、組織和政府部門的正式支持非常少。此外,他們的自尊水平普遍偏低,這與他們的收入和受教育水平等因素有關。

以婚戀價值觀為例,有學者對網絡征婚資料的分析表明,近年來人們擇偶需求、價值觀及兩性差異既反映了進化機制的作用,也反映了社會文化因素和當代社會發展變遷的影響。女性更關注配偶的社會經濟狀況,而男性對伴侶的年齡、外貌有更高要求。征婚者對婚前性行為的態度都比較開放,但仍存在性別差異,反映了人們對婚前性行為的雙重標準——對男性寬容,對女性嚴苛。對待生活方式,大多數征婚者都會選擇“節儉”,“貪圖享樂”或“及時行樂”并不是年輕人主流的消費觀念。絕大多數征婚者認同調整“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家庭角色設置。同時希望與原生家庭保持一定或緊密的聯系,但這種傾向有減少的趨勢。相對于事業成功,大部分征婚者更看重家庭幸福,但男性相對女性更重視精神生活和事業成功,更喜歡挑戰和刺激,女性更渴望淡泊和諧的家庭生活。同時,兩性都非常樂于與伴侶分享內心世界并進行多種方式的交流。

中國社會科學院組織的全國性調研發現,當遇到各種矛盾和沖突時,類似“無可奈何,只好忍了”或“沒有采用任何辦法”的“無行動”是最普遍的化解策略。當遇到政府公共權力行使和政府或經濟組織有關的矛盾時,溝通和訴求也是人們重要的解決策略。而在任何一種矛盾沖突的解決中,無論是法律、疏通關系還是對抗都沒有成為人們選擇的主要策略。不同群體的行動策略差異不大,但黨員采取行動策略的比例高于群眾。矛盾和沖突需要得到公正解決,否則很有可能成為群體性事件的導火索,影響社會安定團結。

發表評論
評論通過審核后顯示。
移動訪問